作为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预警“撑不住了”。
沃尔玛公司首席财务官雷尼(John David Rainey)5月15日表示,“任何零售商都有承受的极限”,消费者将从5月底左右开始看到价格上升,到6月物价上涨会更明显。
他称,价格上涨不仅限于家具、潮品衣物等非必需商品,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在上涨,例如,香蕉价格已从每磅50美分提高到54美分。对哥斯达黎加、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国征收的关税抬高了牛油果、咖啡和玫瑰等商品的成本。婴儿推车和汽车座椅等中国制造的商品也都会涨价。
沃尔玛公司15日公布的截至今年4月30日的第一财季财报显示,该季度净利润为44.9亿美元,同比减少超过12%。沃尔玛首席执行官道格· 麦克米利恩当天表示,即便是在5月14日宣布的关税调整措施后,沃尔玛也无法消化关税带来的所有压力,更高的关税将导致更高的价格。
作为第一批涌入小红书平台的“老外”,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Beka已经和中国网友们保持了将近4个月的交流。“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不多说了,把我的钱拿去)!”5月2日,她发表了一则向大家求助购物经验的帖文:“中国朋友们,我想直接从中国购买服装、电子产品、家居用品、家具和装饰品,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无法登录平台。请推荐你们的商家,我想自行购买。”
评论区的网友们踊跃支招。有人逐一推荐,不同中国电商平台中哪家适合购买电子产品和大件家电,哪家适合买服饰、生活用品和零食,哪家更低价。有海外华人推荐,自己常在中国平台订购商品,让国际海运平台拼单邮寄,希望这种模式未来也能为外国人服务。
5月12日,中美达成关税协议,美方4月以来加征的一系列关税中仅保留剩余10%的关税,而中方亦暂停或取消了相关反制措施。但关税政策变动不断影响购物心态,中美网友持续讨论着商品的价格、质量和物流方式。在愈发紧密的跨文化交流中,“China Shopping(中国购)”的价值已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5月12日,美国芝加哥一家大型零售商出售的中国制造的电视。图/视觉中国
涨价还在继续
对于海外消费者,物价上涨带来的购物焦虑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以前,我不太会关注超市里的商品源自哪些产地,往往不眨眼就买了。但最近我发现很多生活必需品都涨价了,买之前需要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泰迪(Teddy)偏好线下购物,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近发现,有很多必需品产自中国,例如厨房的炊具和容器等。
“关税已经提高了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卫生纸也不例外。”居住在得克萨斯州的妮可(Nico)说。她曾在去年11月观察过附近杂货店里的食品原产地,发现大多来自墨西哥和南美洲国家。从那时起,她便开始担心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加码关税政策,“这些食物可能变得更贵,货架将会空空如也”。她开始做好准备,致力于在自家的花园里种菜。最近,她担心情况会变得更糟。
在得克萨斯州留学的亚历山大(Alexandra)喜欢网购,她表示,在主打低价策略的Shein(希音)平台,涨价的程度尤其明显。受关税影响,很多原本价格10美元的裙子现在往往需要20美元,直接翻倍,“我可能就不买了,很失落”。她此前还在美国网站订购了一台原产地为中国的新款富士相机,原计划4月份在美国上市,随后不仅延期了一个月,再后来已取消发布,网站说没法寄过来。
4月以来,白宫宣布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逐步加码,不确定性蔓延。出货厂家和出口商虽然要承受客户流失的风险,但面对着更高昂的物流成本,不得不选择涨价,最终买单的始终是消费者。
4月15日,Temu(拼多多海外版)、Shein(希音)两平台向用户发出声明,宣布因“全球贸易规则和关税变化”,自4月25日起调整价格。据中信证券研究测算,以40美元客单价的包裹为例,若不考虑成本在产业链传导,关税变动对终端定价带来的定价压力为26%,Temu与亚马逊同款商品价格差或将从40%缩窄到27%。
关税对消费的不确定性影响是全球性的。最近正在加拿大和美国探访亲友的陈诗伊向《中国新闻周刊》分享,她的女儿在4月底给在美国佐治亚州的朋友买了一个厨房小家电作为礼物,考虑到中美关税拉锯,并没有选择国内电商平台网购,而是从加拿大的平台下单。“价格不仅更贵,现在也还没有寄到,在清关过程中卡住了,这说明美加之间也存在关税观望。”她说。
据美国消费类媒体Consumer Affairs (《消费事务》)5月6日报道,由于企业转嫁了更高的进口成本,电子产品、家电、家具、轮胎和汽车零部件等消费品的价格已出现明显上涨;若关税持续扩大,服装和鞋类、玩具和体育用品、包装商品、自行车和户外装备等消费品也将面临风险。
其指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电视等产品许多都严重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和零部件;中档型号的洗衣机、微波炉和冰箱,许多都是来自中国的品牌;从沙发到餐具,家具中有近一半来自中国;玩具行业严重依赖中国工厂,供应链转移的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年底玩具价格上涨。
美国企业主也正强调上述风险。当地时间5月5日,美泰公司表示,受关税政策影响,必要时将提高在美国销售的产品价格,预计关税将导致公司在今年损失2.7亿美元。据美国泰尔西咨询集团分析,4月中旬,部分芭比娃娃在美国的价格一周内已上涨42.9%。
根据美国玩具协会数据,美国进口的玩具中约77%来自中国。5月8日,在玩具巨头美泰否认会将生产线迁回美国后,特朗普警告将对该公司玩具征收100%关税,让“他们在美国一个玩具都卖不出去”。特朗普本月还轻描淡写地表示,关税上涨后孩子们可以只买“两个娃娃而不是30个”。
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鞋类分销商和零售商协会致信白宫,信件由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安德玛等76个品牌签署,称关税对行业构成了“生存威胁”。
5月13日,瑞士运动鞋公司昂跑联席首席执行官霍夫曼(Martin Hoffmann)表示,该公司将在7月份提高部分美国产品的价格。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近期也表示,较高的关税最终会导致美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上涨。
5月12日,中美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并对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4月以来加征的一系列关税中仅保留剩余10%的关税,而中方亦暂停或取消了相关反制措施。
不得不为关税政策付出代价的消费者、企业和购物平台,如今都暂时地松了一口气。

5月17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的游客。本文图/视觉中国
“China Shopping”
的国际好感度
在关税拉锯引发的社交媒体讨论中,“中国制造”在全球各产业链中的重要性,反而受到了更多积极关注。
4月29日,妮可对中国网友分享称:“谢谢中国!我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除了沐浴用品由加拿大制造。说实话,我不知道房子里是否有美国制造的东西。”她晒出了一个自己很喜欢使用的粉色机械键盘,评论区里很快有中国网友也晒出同款键盘,大家都觉得“很有趣”。
妮可向《中国新闻周刊》分享了自己从杂货店里买到的笔记本、狐狸形状的陶瓷杯和笔架,都是她很喜欢的物品,均生产自中国。她也热衷于为自己的花园投资,“我购买的一种灌溉工具、藤架、可伸缩软管都来自中国”。
谈及中国商品,海外消费者除了会提到“物美价廉”的传统印象,也流露出对品牌的好感。
贝卡(Beka)表示,自己经常光顾Shein、Temu等网站,并在亚马逊和实体店购买中国商品。“最近我想尽可能地把线上购物转移到中国平台上。不仅是希望购买这些商品能为我省钱,更主要的动力是,我希望关税政策不要摧毁这些商品,我要支持它。”
她最终选择了淘宝,重点购买护肤品、化妆品、假发、服装和家居用品,还有不受出口影响的非易腐食品。在网友的帮助下,她已经会识别哪些是机器刷的购物评论,辨别出优质的商家。
物流阻碍和关税成本动态影响着购买中国商品的难度,有跨国出行需要的消费者,尤其是海外华人和留学生不得不开始思考,怎样能带着更多中国商品离境。
4月下旬,陈诗伊在飞往加拿大时托运了两箱行李,只有半个箱子是个人的生活用品,其余空间则放满了她的海外亲友在国内平台网购的商品,如化妆品、衣服、美甲工具,以及各种家居用品,还有在加拿大境内有高溢价的国产烟酒。与她同行的朋友,也为孩子“反向代购”了许多家电和生活用品,“囤点物美价廉的国货,总让老母亲心里安稳”。
她表示,尤其是在海外的年轻华人,早已习惯了从国内电商平台网购,再通过集运寄到海外。“衣服和美妆方面,国货款式紧跟时尚,社交媒体的种草效果也很强。家居用品国内的选择也更多,厨具也更符合制作中餐的需求。”
其中也可能产生出一些小小“商机”。有许多美国留学生发帖晒出自己近期的国际航班,表示仍有托运额度可以代买或代收商品,“人肉”带到当地后依据商品重量收取费用。不过,采取这一方式需符合海关要求,若存在被罚没、损坏或被征收税费等特殊情况的风险,则需买主承担。
入境游也可能成为囤中国货的“战场”。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马来西亚的视频博主出现了一阵“拆快递热潮”,纷纷分享了自己在中国旅行期间网购买到的商品。由于免去了运费和销售服务税,商品将更加便宜,博主们表示实现了“网购自由”。有马来西亚旅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尤其喜欢购买美瞳,由于当地的美瞳价格很贵,花色选择不多,她来中国购物会囤半年或一年的量。
无论是出于省钱目的,还是对中国品牌的认可,海外消费者对国货的购买意愿并未因关税减弱,反而显示出韧性,“China Shopping”的国际好感度和影响力,也愈发显著。
从中国游转化成中国购
贝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近期一直在浏览各个网站并比较价格,填满购物车。她也在这段时间收获了跨国友谊,与一名中国北方城市的网友持续性地互相交换零食、书本、徽章、饰品等礼物。她还透露,自己正在学习中文和攒钱,计划来中国旅游。
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等一系列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如何将“China Travel(中国游)”转化为更多“China Shopping”,成为各个城市、商场和品牌的新课题。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客流大数据监测,五一假期共迎来177.5万次入境游客;携程数据显示,上海、深圳、义乌入境游订单同比分别增长138%、188%和60%。据国家移民局数据,一季度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
上海导游、小红书博主“上海随意游”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今年的订单增长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亚非拉国家,来自北美和西欧国家的商务团旅客有所下降。偏好购物的游客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国家,对于景点游览和讲解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许多东南亚游客会提出要去泡泡玛特购物,非洲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游客会提出要去品牌服饰、鞋类的门店购物”。
为进一步加大“China Shopping”的吸引力,2025年4月27日,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将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从1万元提高至2万元,并简化退税流程。
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旅游研究主管刘祥艳博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离境退税政策是面向入境游客购物的“促销”,离境退税起退点的下调,将刺激中小额消费增加,带动特产、文创等品类的消费。
免税商场和门店的覆盖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以北京为例,商场宣传手册里的“北京离境退税商店电子地图”显示,北京当前已有829家施行离境退税的门店。今年一季度,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的离境退税申请总金额约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倍和81.6%。
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安迪(Andy)在4月19日体验到了这一福利。他表示,自己在杭州的一家奥特莱斯商场购买了折后的品牌行李箱,又被引导至商场的客服中心开具发票,“11%的退税率很优惠”。他向网友们介绍了退税流程,并且当起了导购,“美国东西太贵,如果你需要东西从中国带到美国,请告诉我”。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计划6月中下旬再来中国旅行。
上述上海导游表示,美国商务团的来华人数虽然较少,但购物对他们来说也有吸引力。“极少数提前做好功课的美国游客,会专程来中国购买奢侈品包、大牌珠宝等,他们在比价后发现,加上离境退税政策的优惠后,价格可以比当地便宜至少10%以上。”
泰迪刚从中国出差回来,他表示:“如果早一点知道有这个政策就好了。没听到别人介绍,也不清楚退税流程,否则会认真考虑。”
“许多商场门店的柜台都没有显著的‘tax refund(退税)’标志,需要询问才会有答复。办理离境退税的手续也偏复杂,大商场离境退税柜台只开一个窗口,办理的等候时间较长;在机场,需要先将未开封物件带到海关退税处查验再去托运,流程对于购买大件物品托运的游客相对烦琐。”上述上海导游说。
宣传推广、流程优化是当前离境退税政策执行面临的主要挑战。深圳万象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扩大宣传,商场设置了智能导示屏滚动播放中英双语退税指南,也设立线下服务台指引、店铺立牌宣传、退税双语折页等;并积极推行境外会员招募。
在流程优化方面,4月27日,深圳市推行了离境退税“一单一包”便利化模式试点,海关在查验密封袋完整性后就能按规定予以验放,提高旅客出境效率。
如何通过离境免税政策助推对中国本土品牌的消费,也仍有优化空间。刘祥艳指出,在机场或市内购物退税商场内,很多品牌为外国品牌,缺少集中中国品牌商品的专属购物空间。
她建议,可在机场免税店及市内大型免税店设立“中国国家馆”专属区域,筛选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和特色商品入驻,根据消费反馈实时动态管理;对于入境游客喜欢的中国传统特色商品、电子数码产品、日用电器产品、“国潮”文创及周边产品等,可在相关零售店面或区域设立“即买即退”咨询点,培训专员、导购负责购物退税业务。
“2025年,入境旅游花费的增速将快于入境旅游人次。然而,与全球超过1000美元的人均消费水平相比,我国入境旅游人均消费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她指出。
在贸易随时风云突变的当下,能否持续抓住“China Shopping”的红利,中国商家在线上和线下渠道的迎客大考,仍将持续。
(文中妮可、陈诗伊为化名)
记者:王诗涵
编辑:闵杰
运营编辑:马晓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