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黄磊的女儿黄多多出演电影《人鱼》的消息,冲上热搜。
年纪轻轻便在父母带领下,为拍戏积累了不少经验。可当她成为热议焦点,各种声音也随之而来:
“有资源有背景长得好,这就是现实”“这样一个在剧场长大的孩子对表演萌发兴趣,并不比一个医生的孩子立志学医来得奇怪……”
有质疑,也有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掉:孩子这些光鲜的背后,付出了什么?
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只是引路人,孩子才是他们自己人生的主角。孩子学什么、做什么,离不开耳濡目染。
真正的富养孩子,是让孩子有“不做什么”的底气,以及鼓励他们向梦想迈步的自由。

诚然,黄多多的优秀是资源与兴趣的叠加,而更多普通家庭孩子的成长,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父母重视教育,偶尔也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免会产生“让孩子赢在人生每一刻”的焦虑。
我们常常刷到的经验帖、方法论里讲,要想娃变乖、懂事,长大了优秀,得具备怎样的物质条件、拥有多少的社会资源。
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
孩子并不是说一定要成为谁,只要是向着理想的样子,慢慢靠近就已足够。
毕竟,出身没法改变,但当下和未来都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
就像我们看到的王诗龄,她拥有不错的家庭条件,同时也没有懈怠努力。
她为自己的爱好默默付出,考进英国女校,还赢得了设计奖学金。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所难免,可倘若自己不付诸行动,再大的优势也派不上用场。
所谓教育,不是盲目追逐别人的成功,也不是忘我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认知,发掘自身的长处,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比如文学、艺术等。此时,父母不能单一地要求孩子,只希望孩子专注于学业,而是鼓励其多元发展。
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影响着孩子。
但难有一种教育可以被量化、标准化,因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方式不尽相同。
如同英国教育片《人生七年》里,来自上层社会的孩子,从名校毕业后会选择去偏远地区教书,也能在成为皇家律师后投身慈善;
出身福利院的孩子,既可以是叉车司机,也能成为给100多个孩子提供一个家的“救赎者”。
所以,到底怎样才算托举成功呢?
我们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耐心,正向表达爱、直言鼓励,比紧张地要挟与过高的期待,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一个家庭正能量满满并且有效流动的时候,孩子也会感受到更多力量与爱,也会更有勇气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稳妥的教育,是让孩子拥有“他的人生”
作为父母,在把握孩子大方向的同时,开明地支持孩子爱好,显得尤为可贵;若能守护孩子的长处,肯定ta的努力,更是难得。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被忽略的教育范本——
譬如古慧晶,以职校生参赛获得汽修大赛一等奖,可此前她还被男生质疑学不会;伍远州,靠搬砖砌墙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他用7年搬了13万块砖换来的勋章;还有薛其坤,而今是一位顶尖的科学家,回想当年,他还只是齐鲁大地上的一个放牛娃。
我们可以相信:家庭富有、成绩斐然,的确能少走弯路,可并非只有站上舞台才闪亮,平地上的追梦者同样耀眼。
不论是亲子间的分歧,还是各种教育理念的碰撞,并没有标准答案。
当父母把“理解与尊重”当成教育路上的必修课,孩子其实更容易收获自信与成长。


还记得黄国平博士在论文致谢部分写下的话:“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眼前……身处命运的漩涡,我耗尽心力去争取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
而今听来,依旧动容。
不仅是他吃过的苦、走过的路,有教育意义,还有面对逆境的那份勇气与坚韧。
说到底,孩子的人生路,只能他们自己走。不论是富养,还是穷养,很多时候并不具有可比性。
比起让孩子获得一个高分数、找到一份好工作,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擅长的赛道,鼓励和认可他们,孩子或许更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