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百名儿童吞磁铁进医院?都因TikTok挑战?(组图)

英国每年约300个小孩吞磁铁进医院

甚至因此做手术切掉肠子!

 其中有些还和 TikTok 挑战有关?



在看似无害的小玩具背后,竟潜藏致命风险?!最近,英媒报道,英国每年约有300名16岁以下儿童因吞下磁铁被送进医院,还有人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肠子,甚至有小孩因此丧命。

南安普顿大学专家的研究指出,6%的吞磁事件与社交媒体有关,部分小孩模仿“假舌钉”挑战,把磁铁分别夹在舌头两侧,结果不慎吞下。而这类“假穿孔”挑战视频在YouTube、TikTok等平台上屡见不鲜,却极少伴有风险警告。



图源:Yahoo

而这些磁铁往往来自于广受欢迎的“DIY磁力球”,或者所谓的网红玩具“解压神器”小磁铁,在身边大量存在,轻轻松松就能买到。

小小磁球竟成2岁女童的生死劫

在埃塞克斯郡的 Basildon ,两岁的 Rebecca 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但直到那天,她不小心吞下了14颗长得特别像糖果的彩色磁力球,这些本是她哥哥的圣诞礼物,却没想到,这些小球差点要了这个小女孩的命。

图源:BBC

起初,Rebecca 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有天突然呕吐了一次,家人以为是普通肠胃炎,几天后父母带 Rebecca 去医院检查,X光片显示,14颗磁球正紧紧“串”在 Rebecca 体内。



图源:Dailymail

这些小磁球强力夹住肠道组织,医生只能为 Rebecca 进行紧急手术,不得不切除部分腐烂的肠道,才能取出磁铁。

图源:Dailymail

虽然 Rebecca 最终康复,但家人长期以来都心有余悸。“我们家当时大概有600多颗那种磁球,它们可能藏在任何一个角落里。”Rebecca的父亲甚至用了一个巨大的磁铁全屋“扫雷”,但仍不放心。

另一个悲剧:8岁男孩的生命被夺走

Rebecca 的事件并不是孤例。更令人心碎的,是来自北约克郡 Harrogate 的8岁男孩 Rhys Millum 的悲剧。

Rhys 聪明活泼,但他极其喜欢“冒险”,他因吞下10颗直径3毫米的银色磁球,小肠被刺穿,最终不治身亡。



图源:Metro

他并未告诉家人自己吞下了磁铁,直到症状严重时,医院才通过CT扫描发现体内的磁球。而这些球已经连成一排,在他体内形成了30毫米长的“磁链”,对肠道造成致命伤害。

事后调查显示,Rhys 可能是为了尝试在 TikTok 上挑战“假穿孔”类的视频内容——在舌头上下或脸颊内外夹磁铁拍视频。



图源:Dailymail

验尸官在记录结论时沉痛指出:“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Rhys并不了解这些磁铁的危险性。”

社交媒体“另类挑战”成幕后推手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家长在网购这些“玩具”时压根没意识到潜在危险。消费者权益组织Which?此前调查发现,超九成在网上购买的磁性玩具不符合英国安全标准,其中一半存在严重风险。

图源:Straitstimes

除了像上面提到的使用小磁铁进行“假穿孔”的挑战,TikTok此前还有许多“可能夺命”的挑战:

睡觉封嘴挑战 (Taping mouth during sleep)

图源:NYpost

这一趋势的流行,是因为有人开始宣传睡觉不封嘴的危害,称会导致一系列口腔疾病,然后便开始用胶带封嘴睡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可能会缺氧、心脏骤停,非常危险!

窒息挑战 (The Blackout challenge)



图源:6ABC

“窒息挑战”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社交媒体上流行,已导致多人死亡。由于死亡人数众多,TikTok已禁止了相关话题标签。这个挑战包括一个人屏住呼吸,然后另一个人将他按在墙上,直至昏倒或窒息。(真的是拿生命在开玩笑!)

苯海拉明挑战 (The Benadryl Challenge)



图源:NYpost

这个挑战是指有小孩会服用大量非处方过敏药苯海拉明,目的是为了获得“快感”并产生幻觉。据CNN报道,一名13岁孩子在参与此挑战后死亡,报道称他服用了12到14片药。

 碎颅挑战 (Skull Breaker Challenge)

图源:BBC

碎颅挑战除了造成伤害,一无是处。一般是三个人并排站成一排面对镜头,中间的人不知道自己即将被骗参加挑战。外面两个人说服中间的人跳起来,当中间的人跳在空中时,外面两个人将中间人的双脚从下方扫走,导致他向后摔倒,脆弱的头部直接砸到地上。这个挑战已导致许多人头部受伤和脑震荡。

火焰挑战 (Fire Challenge)



图源:The Advertiser

火焰挑战中,TikTok用户试图通过点燃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然后迅速扑灭火焰来娱乐观众。用户将外用酒精或汽油涂抹在身体部位上,然后点燃。据报道,有孩子在尝试完成这个挑战后严重烧伤或死亡。

……

诸像这样的的“夺命挑战”还有很多,往往通过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来博眼球、博流量,却让不少人因此受到不必要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



作为社交媒体的用户,我们大家也要警惕此类“流量至上”的畸形娱乐观,健康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万万不可追求热度盲目模仿!

🙌🏻大家还刷到过哪些“危险挑战”?

快来评论区分享一波

提醒更多还不知道的朋友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