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言头衔之间存在着层级分明的“鄙视链”,有时候仅仅一字之差,背后的地位却能相差千里。
在这其中,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毫无疑问就是顶奢了。
用粉圈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有顶奢代言加身,任何battle都能躺赢。
不过,名利场这地位也不是铁打的,背后永远暗流涌动。

最近,宝格丽官号发布的一组图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网友发现,宝格丽疑似对两位全球品牌代言人Lisa和刘亦菲厚此薄彼,多次认领Lisa但冷落刘亦菲。

宝格丽CEO发合照时更是直接把刘亦菲裁掉了,不禁让人猜测是为了讨好自家老板LV三公子而力捧Lisa。

不仅如此,宝格丽CEO还狂晒一大波照片,张张 Lisa 都稳居 C 位,堪称明目张胆的偏爱,连 Lisa 粉丝都受宠若惊。

如此不一般的对待,网友们坐不住了。
仔细看合照会发现,刘亦菲被挤得几乎无法动弹,Lisa 的位置却十分宽松,待遇差异确实明显。

有人分析称,主要因为这次活动面向国外市场,Lisa 国际影响力更胜一筹,宝格丽的操作没啥毛病。


论代言年限,Lisa 比刘亦菲更早加入宝格丽。

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宝格丽“冷落”刘亦菲、偏重 Lisa 的操作太没品,暴露出品牌调性问题。

中国市场撑起奢侈品业绩的半壁江山,宝格丽这波操作简直是倒反天罡。

不过也有网友觉得这不算啥,宝格丽只是想分别突出代言人的高光时刻,结果端水不成反被误解。


但很快有人翻出,上次宝格丽CEO晒照时同样裁掉了刘亦菲和杨洋,这事儿当时还闹上了热搜。。。。。。

还有人推断,宝格丽的当家花旦可能要易主了,或许是在为下一步代言策略铺路。
都知道娱乐圈是个名利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在明星的身上体现尤为现实。
就拿参加活动来说,从站位、座位到穿搭、待遇,甚至主办方的态度,都是明星咖位的证明。
这几年奢侈品营销战场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佐证。
K-pop偶像用国际社交媒体的核弹级传播力,疯狂收割奢侈品代言,不少百年品牌的营销DNA也被改写了。
Lisa身穿LV定制
这种年轻化形象的更迭,从过去的代言策略中就能窥见一二。
看看舒淇,2014年成为宝格丽大中华区女表代言人,过了快10年,直到2023年宝格丽才官宣舒淇身份升级,成为全球代言人。
而 K-pop 出身的BLACKPINK成员 Lisa,早已拿下高title。即便在疯马秀事件后深陷舆论争议,其代言地位也未被动摇。
现如今,宝格丽对 Lisa 的“讨好”,或许不仅是看在 LVMH 集团第三代继承人的面子上,更寄托着新生代偶像带动市场年轻化的品牌期望。
霎时间,宝格丽在一片质疑声中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一张照片竟触发品牌代言营销公关危机,宝格丽这回算是摊上事儿了。

事实上,宝格丽的“合影门”事件可大可小,其中有不少解读空间。
到底是宝格丽 CEO 没端平水,还是代言人策略在调整,亦或明星咖位有变化,大家看法不一很正常。
但要是和奢侈品圈的营销翻车比起来,这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奢侈品在中国搞本土化营销,除了闹“水土不服”的笑话,埋下的雷一个比一个狠。
好比今年春节,拉夫劳伦官网推出的新年广告,每个元素都透着冒犯味儿。
“lunar new year”的说法,模特眯眯眼的神情,甚至被扒出是 AI 生成的,只能说既敷衍又膈应中国消费者,好感败了个精光。

图源:拉夫劳伦
像这般引发大面积抵制的,还是2018年11月D&G(杜嘉班纳)发布的广告片,台词和模特动作里全是对筷子的误解,明摆着不尊重中国文化,被网友骂惨了。
图源:石排汇
这边有人丑化餐具,那边就有人丑化艺术审美。
2021 年,迪奥找时尚芭莎陈漫拍的那组照片:眼神阴鸷、脸色暗沉、厚眼影配清朝护甲…… 被网友直接叫《迪奥与咒怨》,妥妥“丑化亚裔形象”。

后来的“马面裙”事件,更被网友指责“文化挪用”,在社交媒体上打响新中式时尚流行的保卫战,直接带动马面裙的爆火。

还有奢侈品玩“夹带私货”,某年七夕卡地亚推出“父子对戒”礼盒。

图源:卡地亚
虽说广告文案没啥问题,但又是 520 定金又是七夕对戒的操作,直接惹毛网友。


这些翻车操作,把奢侈品本土化营销的不足和傲慢全暴露了,最后都栽进了舆论坑里。

奢侈品营销的困境,本质是全球化叙事与在地化表达的矛盾博弈。
从营销逻辑看,宝格丽的“偏心”本质是一场押注:
押的是 K-pop 全球化流量对奢侈品年轻化战略的撬动,赌的是粉丝经济时代 的流量密码。
比起长线口碑型代言人,Lisa 的社媒账号播放量、互动率、粉丝跨平台应援能力,都像精准量化的营销指标,直击奢侈品“去老龄化”的焦虑。

图源:微博网友
这种选择背后,是整个行业对速效营销的集体妥协。
顶奢们不再满足于百年传承的慢叙事,转而追求社交媒体时代的即时声量爆破,哪怕要冒着吃相难看的风险。
但这场豪赌的风险正在显现。
奢侈品营销的“去本土化”与“过度娱乐化”属于左右手互搏。
一方面,中国市场贡献着全球奢侈品 35% 以上的销售额,重要地位不用多说;
另一方面,品牌为讨好年轻群体,频繁用流量换销量,却忽视了高端市场的核心逻辑是稀缺性与价值观认同。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奢侈品营销正在陷入“数据即一切”的怪圈。
品牌们越来越依赖话题制造机式的营销套路,这看似是效率的提升,实则是品牌文化底蕴的空心化,留给匠心故事、工艺传承的空间只会越来越窄。
只能说,当代言沦为流量博弈,奢侈品终将失去让消费者从心底认同的价值感。
这种认同,从来不是靠裁切合影、硬捧流量就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