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官方背书?假冒专家怎么又把官媒给骗了‥(组图)

最近新冠抬头,一位专家也火了。

他叫常荣山。在采访里,他说了新毒株的特性,进行了阳性率的预测。



听着很专业,而且因为说不会持续太久,很多人对他有好感。

毕竟在这个专家都快比听众还多的时代,接地气的话不多见了。

但马上网友爆料他是假的,这怎么可能假?

国是直通车、光明网最近报道过,几年前他也上过新闻,有这么多媒体背书的人物怎么可能是假的。



两天后,江苏省疾控中心就辟谣了,说我们这里没这号人,也没这个研究所。



当然,专家被拆穿身份不稀奇。

稀奇的是,常荣山被拆穿了好几次。



之前,他以汕头大学病毒学专家的头衔接受访问,被写入各种报道。





结果汕头大学发文件表示,我们跟他没关系,其“汕头大学病毒学家”头衔是假的。



被汕头大学辟谣后,他表示自己有客座教授的聘用书,自己也没说是“汕头大学病毒学家”。





问题是,不同的媒体采访后都用这个头衔,理论上采访过程中确认过了,甚至是自己自报家门的。



那两三年自己怎么不澄清一下呢?

你不能只在获利时才蹭用这个头衔,出事了就马上割席吧?

不管了,后来的报道就精简为:“病毒学专家”。那只剩的五字就一定真吗?

网友觉得你总归要有论文吧,但在知网、万方等学术数据库中查不到。

(国际期刊,下文会说)

没有论文,不代表没有公司拿他当宝。

凤凰网邀请他担任《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上塞生物”公司聘用他为专家团队成员。

里面他的简历,也是疑点满满。



他说自己2012年加入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分子医学系研究员,而这个实验室在1区期刊《Chemical Science》 2016年发表了一篇生物学蛋白质方面的论文,论文作者里有同音名字。

但他说的可是没论文啊。而且论文是蛋白质方面,跟病毒研究也没关系。



真要全网全球没论文的话,那怎么都算不上专家吧。

总不能说我只干实事,不玩笔头吧。

巧了,他说自己2019年担任广州一家企业的副总经理,但广州的公司在公开资料上从未提过他。

他说,2020年一次呼吸病的讲座活动中,进行了发言(后面文字没打全),这也能写入个人简历中吗?



这都跟我曾获“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年度人物”“2008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特别大奖”一样了。



那段时间,他常以“钟南山团队专家”身份出现,但两年后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就撤销了他的专家顾问资格。



撤消是因为他输出了很多伪科学观点,社会影响很坏。

最后他就成了没单位、没论文、没逻辑的三没专家。

难怪他说自己是独立研究者,整一个没人要的状态啊。



不过这次他马上回应了。

说自己从未冒用江苏省疾控中心的名义,是别人抹黑自己的,自己也是受害者。



哪怕一个人有一堆错,但你不能把所有错都扣他头上,所以本着严谨的态度,我决定好好查一下。        

关键就在于“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这个称呼最早什么时候出现。

限定时间的百度后发现,只在本月才出现。上个月,上一年都没有过。

出处是《新冠感染再抬头!专家提醒!》《新冠再抬头!有何特点、如何预防、高考会受影响吗?》这些文章,它们会告诉你源头在哪里?



这里首先排除中疾控和各地疾控中心,因为他们写文章的话,不会去援引外来专家的观点。

那就剩下两个源头:界面新闻、国是直通车。

荣山老哥也是这么按图索骥的,他也不愧是专家,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查询后他觉得界面新闻是始作俑者,就去质问了一番。



毕竟从来都是我耍人,哪能别人耍到我。

可惜,常老师习惯性犯错了。

因为界面新闻在15日发布的文章里,都是只说病毒学家常荣山。



但16日下午,国是直通车的文章里就多了一个头衔。



所以大家冤枉了常荣山,常荣山也冤枉了别人。

那我们就要怪国是直通车的编辑了吗?

也未必,得先知道她为什么要加这个头衔?

打开文章,对比其他专家,你会发现其他人都是什么首席专家,什么感染科主任,聚焦到了具体医院,但在常荣山这里就五个字“病毒学专家”。



所以为了让每个人物有来路,每句话有分量,她就想让常荣山的头衔饱满一点。

那得去找,她必然会找到这篇比自己早几个小时发布的文章,里面有常老师的“完整头衔”。



对了,人家还是某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期刊,够正儿八经了吧。

她再往前看,丁香医生也这么写,那应该没啥问题,于是就也加上。



那个艳阳高照的下午,她本打算多做点事,哪怕领导没看出来,哪怕没有奖金绩效。但可惜最后多做多错。

至于5月15日丁香医生为什么这么写,不得而知了;

有没有比这早的发布记录呢,也不得而知。

好了,媒体们可以短暂松口气,不会被骂“学新闻学的”。



事实上,对常荣山的质疑早已有之。

2022年、2023年就有人在网上问。





那为什么很多人一直把他当专家呢?

因为他的回答里,没太多专业术语,全是大白话,能少数据就少数据。

也因为他能第一时间就出来发声,哪怕全是胡诌。



就这样,在大家的恐慌情绪下,一位专家赢得了市场。

而他身上闲得发慌、又想出名的风格,和之前假冒教授的体制内科长很像。

魏新河,当时46岁,在锦州市林草局安安分分当科长,但他突然想跨界到学术圈当一名教授了。

会议报名时,他说自己是辽宁理工大学教授、辽宁省乡村振兴专委会副主任、辽宁工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辽宁生态文化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



没一个是真的。

比如并不存在辽宁理工大学这样一所高校,辽宁工业大学里也没有旅游管理学院。



到了提交论文阶段,一会儿说自己是学教育的,一会儿说自己是搞文旅的,一会儿说自己精通管理学。



同样,没一个真的。

不仅如此,他还出现了合作者,这个合作者也是他虚构的。



要知道,参加学术会议,不光吃住自理,而且得交一笔报名费。

过去两年,魏新河这名冒牌教授参加了至少15次。几乎都是在周末两日不缺勤情况下主动参加,一点也不心疼钱。

参加中国孔子基金的一个国际论坛。



参加西南大学的一个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



参加新疆大学的一个西北边疆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



参加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个铁路现代化研讨会。



参加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体育信息科技学术大会,论文里分析了刘畊宏现象。



什么都敢写,写着写着还拿了一个征文比赛三等奖。



难道他真的是天才?

后来觉得蹭会议实在太累,他干脆推出流水线打卡模式。

每天不是被邀请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就是到浙江大学的会议上畅所欲言。

(他还使用过魏鑫、魏新等化名)

还是那样,几乎没一个是真的。

可能有人会为当上学术妲己沾沾自喜,而魏新河已经化身成学术章总了。

哪里都喜欢去盖章打卡。



所以说,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很多堆砌头衔的专家,有可能是他编的,只是现在被发现了。

甚至你面对面碰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

有人冒充国资委研究中心专家,发送假名片,骗取咨询顾问费。



还有人请了几位托儿,冒充专家医生,做戏做全套,只为了开假药。



还有很多可能我们没有发现的。

而且,哪怕是权威媒体报道过的专家,也不一定是专家。

更何况所谓的权威媒体,其实也不权威,他们也免不了草台班子的属性。

比如现在可能为了流量,想快发视频,所以搞错。





(把几年前江苏无锡发生的事,说成了河北的)

但转载失误,没有核实算好的,当年可是现编。



当然,我们从“权威崇拜”直接跳转到“反智狂欢”也很极端,也是在做傻事。

关键还是,不要仰视权威,尽信媒体。毕竟我们上网不就是为了辩证地看吗?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