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次大事件发生了,美国政府对本国最知名的学府哈佛大学祭出“封杀令”。
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撤销了哈佛大学参与“学生与交流访问者计划”(SEVP)的资格,禁止其招收新的国际学生,并要求现有约6800名国际学生在72小时内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
这是特朗普政府对哈佛大学长期以来“不听话”的最严厉惩治手段,一夜之间让这所蜚声国际的百年名校,变成了一所“内循环大学”,只能招收本土学生。
给扣的帽子也是一个比一个大。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列举了哈佛的三大罪状:
1、允许“反美、支持恐怖主义”的外国人破坏校园秩序。
2、与中国合作,培训了中国敏感组织成员。
3、未能保护犹太学生免受亲巴勒斯坦抗议者的骚扰。
下一步是不是要把哈佛校长和“书记们”戴上高帽,拉出来游街?
说好的政治不干预教育呢?
这一次“美国式文革”,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就给大家捋一捋来龙去脉,并预测下一步的走势,究竟是“要文斗还是武斗”,咱们一起见分晓。
首先,特朗普不满哈佛大学久矣。
2025年1月,特朗普签署了命令,加强反犹太主义执法,提到对犹太学生的歧视问题。但哈佛大学没有领会和深入贯彻总统的指示精神,依然对校内的反犹活动置之不理。
2月,美国司法部向哈佛发送信件,要求哈佛在30天内就反犹太主义指控会谈。司法部都点名了,按理说哈佛要是懂点人情世故,这个时候得跪了,可哈佛依然觉得自己的知识分子风骨硬,跪不下去。
3月,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将哈佛列入60所因反犹太主义歧视调查的学校名单。随后,开始审查哈佛大学数十亿美元的年度拨款计划。
4月,特朗普很生气,表示要切断给哈佛的所有联邦拨款。联邦政府要求哈佛如需拨款,则需要完成“整改”,不再纵容校内“反犹主义”活动,且停止推行“多元化、平等、包容”(DEI)项目。
结果哈佛还是一点面子不给,于是联邦政府宣布冻结给哈佛的22亿美元拨款和6000万美元项目合同款项。并宣称,假如哈佛继续“抗命”,那将有更严厉的惩罚手段。
美国国土安全部接着向哈佛发出信件,要求提供国际学生在校园活动(包括参与抗议活动)的信息。并威胁称,如果哈佛大学不遵守规定,将撤销其“学生与交流访问者计划”资格。
5月,哈佛没能按照要求提交信息,终于弄到了被禁止招收留学生的地步。
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那么哈佛大学接下来会如何应对呢?
首先肯定还是不会跪的。哈佛大学强烈谴责这一决定,称其为非法的政治报复,破坏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校方表示将全力支持受影响的国际学生,并通过法律途径挑战政府的决定。
在哈佛大学提起诉讼后,加州联邦法官杰弗里·怀特(Jeffrey White)发布了全国范围的临时禁令,阻止政府立即执行这一决定,允许国际学生在案件审理期间继续留在美国。
尽管法院已暂时阻止政府的行动,但哈佛大学的留学生们还是慌啊,好不容易考上了哈佛,眼看快毕业了,现在可能签证都要被取消了。这件事也引发了学术界对政府干预大学事务和限制学术自由的广泛担忧。
其实特朗普政府也还给了哈佛一个台阶。
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要求哈佛大学在72小时内向国土安全部提交大量文件,包含所有参与抗议或危险活动的国际学生的记录。以便有机会在即将到来的学年之前重新获得“学生与交流访问者计划”资格。
这么看,特朗普政府也不是一定要致哈佛于死地,要真是把哈佛搞成了“内循环大学”,这不是自己亲手毁掉美国教育了吗?
但问题是,哈佛要先跪,要让特朗普觉得自己又赢得了一场胜利。
学校哪有拗得过政府的?没让你们在学校成了“共和党支部”就不错了。没有了国际学生的哈佛,那还是哈佛吗?为了大局着想,该跪还得得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