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配图,与本文无关)
随后,校方老师报警称有“可疑人员在学校外围拍摄”。不到半小时,三四辆警车及多名警察赶到,准备进行现场处置。幸运的是,老人已返回住处。警方最终上门核查,在视频通话中与家属确认情况。
据爆料,老人误以为是查“黑户”,连忙向警方出示了护照和返程机票等证件。最终警方确认视频中并未涉及敏感内容,也未近距离拍摄未成年人,认定行为不违法,未要求删除照片。
但事件并未就此结束。约15分钟后,警方再次上门,吓得老人以为上门抓人,警方称校方报告疑似看到同一人再次返回学校附近。虽然再次核实后无事,但校方表示不希望该人员再次靠近校园。
事件放到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华人网友讨论。



有律师表示,从客观情况来看,虽然老人并未有恶意,但拍摄对象是有未成年人活动的校园,已触碰美方对校园安全的高敏感线,触发应急机制属于预期范围。
根据美国法律,在公共区域内拍摄并不违法,只要没有侵犯他人隐私、没有以骚扰、窥探等方式获取信息,一般不会构成刑事责任。
但情况一旦涉及“未成年人”“学校”等敏感场所,处理尺度往往会收紧:
美国不少州有专门保护学生隐私与校园安全的法律规定;
如拍摄行为引起恐慌、妨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可能被定性为“可疑行为”;
若拍摄者不具监护人或授权身份,在学校周边频繁逗留拍照,也可能触发治安干预。
例如:
2023年加州一名华人男子在学校外拍摄建筑风格,被控“骚扰”罪名;
佛州曾有男子仅因坐车等人停在小学门口,被警察上门盘问并搜车。
这些案例说明,美国校园确实执行严格的安全监控机制,“宁可错抓、不可漏查”是处理模式。
法律与教育界人士也指出,类似事件反映的是文化理解差异:
“在中国,家长、游客拍校园、留念是常态;但在美国,出于对校园枪击、拐卖等潜在风险的高度警觉,任何陌生人对校园过度关注,都会被优先视为潜在威胁。”
尤其是陌生男性在学校外拍摄,很容易引起老师、家长乃至邻居的警觉并报警,警察依法处理,虽未定罪,但过程可能令人误解。
针对事件,不少在美华人给出实用建议:
避免在校园周边拍摄,尤其是上学放学时段;
如确需拍照,应避开学生、远景为主,并尽量征得学校或现场人员同意;
遇警盘问,保持配合态度,出示合法身份;
提醒来美探亲长辈,尊重当地隐私与安全文化,不拍不问场所不轻入。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