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南华早报》发出了一条不足300字的快讯:美国空军在递交给众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的新文件里,把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机NGAD的“目标作战半径”设定为1000海里,折算下来约1852公里。

然而,就在四个月前,美国国会研究处刚刚在官方报告里给NGAD盖上了醒目的Pause标签,意思是“先停一停,别再往里砸钱了,太贵了”。
先是“暂停”,没过几天又突然高调宣布“我们的六代机比F-22远两倍”,这到底唱的哪一出?为什么同一个型号在不到半年里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官方态度?
那么今天,我们就捋一捋美国的NGAD到底成色几何。
01 一度“死亡”的六代机计划
我们先把时间线拉回到今年1月。
那时,我国六代机刚刚首飞,美国国会研究处、防务新闻、航空周刊等多家美国官方权威机构和媒体的消息综合指出:NGAD想要在2030年首飞、2035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仅研发费就得400亿美元,而每架低速率初始批次的单价会超过3亿美元。

而美国美国国会研究处和航空学家的多份报告列出的风险很直接,综合来看就这几点——债务高企、国防预算被核三位一体现代化项目严重挤占、供应链被多个州的选区政治拉得太长,导致工期和成本双失控。

于是“暂停”二字就被盖在了NGAD的封面,空军接下来几个月只能维持最小规模的设计团队,等国会下文。

这在当时引发了一轮“NGAD大概率烂尾”的讨论:有人说NGAD会被砍掉,只保留发动机测试,有人说会直接并进现有的F-35升级等等。
但谁能想到,四个月过去,美国空军突然拿出一条新指标——“作战半径1000海里”,让NGAD重新出现在了媒体头条。
02 预算,预算,还是他宝贝的预算
那为什么一月说“暂停”,五月就说“翻倍航程”呢?
真正的原因是美国预算流程到了关键节点,空军需要在国会卖自己的项目,而航程是最容易让外行议员听懂、也是最能对应印太战略叙事的硬指标。
什么叫“硬指标”?
这么举个例子吧——比如,开听证会的时候,一名美国议员问空军参谋长:“如果印太有事,你们的下一代战机能不能从关岛起飞,一口气打到第一岛链外?”
参谋长回答:“Yes,sir!我们的目标作战半径是一千海里。”
这句回答不用解释推重比,不用展开飞控架构,所有人都秒懂。
只要议员不追问速度就行。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NGAD的速度。
新闻里写,2马赫,本来以为是巡航速度,结果仔细一看,只说是飞行速度,没说巡航速度。

这就很尴尬了,1969年出生的,年近六旬的苏维埃老汉米格25看了看自己2.5马赫的极速默默表示——坏了,超六代机速度了,我成廉颇了,苏维埃60后老登也是牌面起来了。
言归正传,同样,参谋长如果说“我们的雷达截面小到0.01平方米”,议员可能会一脸懵逼,连单位都搞不清,这下,参谋长就得用至少两个小时和议员去聊什么是雷达截面积,雷达截面积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破事。
就算说完了,议员也不见得能理解隐身优势是个啥,可能还得反问一句“那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最后十有八九要给两边都讲出来个高血压不可。
所以表述简单粗暴的“航程”俩字,再配上“可在第一岛链外控制空权”的战略概念,恰好迎合了美国在西太遏制我国的总体战略规划,这对议员投票就足够了。
那这下就清楚了,我们大可以把这份文件当成美国空军给国会写的一张“促销海报”,目的就一个,抢预算额度。
但“促销海报”不等于真的能把技术难题全解决。
03 NGAD的现实困境
要让NGAD飞到1000海里,同时保持隐身和有效载荷,工程师得先跨过三座大山——发动机、结构、热管理。
首先是三循环发动机。
目前通用的XA100和普惠的XA101标称推重比11左右、巡航油耗比之前下降约25%。
虽然标称数据看着很漂亮,但发动机上机之后还要带着激光武器发电、给大尺寸导弹腾出舱位,还要对付高空低温、急剧加速带来的热冲击。
美国政府问责局(GAO)的装备年度报告写得很直白:要达到“300小时无拆修”这个可靠性门槛,XA100至少还需要10—12轮全包线的高温试车,也就是把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不同温度、全推力区间反复折腾好几百小时,直到没有显著材料疲劳。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问了个学材料的朋友,他表示光这一步,哪怕顺利都可能耗掉三年,堪称“真·三年起步”。
然而早在去年,我们就已经搞出旋转爆震发动机了,有报道说过推重比在22以上,我们去年年底写我国六代机的那篇文章也详细介绍过。

第二座大山是机体结构。
为了在机身内部塞下更多燃油,NGAD采用无垂尾的大升力体布局,优点是容积大、阻力小、隐身比五代机要好,难点是方向稳定性要靠高度复杂的数字式飞控压住。
飞控越复杂,航电算力就要越高,安全审计就越繁琐——因为按照美军传统,任何一次软件更新都得过好几级加密签名,军方安全中心还要做渗透测试,否则国会根本不会放行。
简单说,就是外形越前卫,软件流程越漫长,这也研发节奏被拖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座大山是热管理。
把大油箱、激光武器、三循环发动机放进同一架飞机,产生的热量比现役F-22、F-35要高出一个数量级。
所以冷却系统如果不升级,最先亮的不是燃油报警,而是温度报警。
现在的方案是多级液冷加油冷,但油冷需要燃料流动,燃料被加热太多又影响航程——这是一道绕不开的连锁题:想飞得远,就要多带油;带多了油又难散热;散不了热就得降低功率;功率低了航程又打折。
具体原理就不赘述了,展开讲三万字都写不完,我们只要简单理解为这是个“不可能三角”就行,而美军显然没解决好这个问题。
04 为什么美国搞不明白六代机,我们可以?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技术难度这么大,美国干嘛不老老实实把NGAD延几年,等问题先解决再说?
这就涉及预算和供应链政治了。
按照传统的美国国防采购体系运作方式来看,NGAD的分包链必然会横跨多个州,包含数百家承包商供应商,如果项目真停两年,州里的工厂会转产,熟练工会跳槽,再重新集结成本更高。
所以空军反其道而行,先用“1000海里”的指标向国会争预算,稳住主承包商和上百家二、三级供应商的士气,告诉他们“项目还在”、“岗位还在”,别急着转行。
可以说,这是一场先搞定钱、人、厂,再回头慢慢啃技术的典型美国式操作。
但反过来看,我们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和美国“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思路不同,我们都是一步步来的,简单来讲是个“小步快跑”路线,就拿歼-20来讲,最早期,我们先用俄制AL-31F改进型把飞机拉上天,形成初始战斗力,再换国产WS-10C,提高推力;现在又用上了WS-15完成超音速巡航技术指标。

所以两相对比差距就来了,我们选择的是稳步爬坡,每一步都让部队先用。
美国选的是一步登天,把所有最前沿概念一次性塞进去。
问题是美国工业体系现在真能支持他们像以前一样搓个大招一口吃个胖子吗?
显然不能。
这种观点,美国前空军部长肯德尔已经在听证会上批评过了。

而且,单纯从宏观工业层面对比,2023年我国钢铁产量1019.1百万吨,世界钢铁协会2024年的数据显示,2023年世界钢铁总产量为1892.2百万吨,我国靠着一己之力搞定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钢产量,而美国呢,仅仅81.4百万吨,仅仅是我们的7.9%。
和工业相关的发电量同样差距悬殊。
我国发电量是美国的2.1倍,占了全世界的1/3。
而工业用电量我国在2023年达到了60745亿千瓦时,是美国10150亿千瓦时的六倍。
哪怕只聊军机,美国军机的零件也散在多国超过2000家分包商,而且这里大量的二级供应商都是我国企业,稀土原料也基本来自我国,产线供应极度不稳定,只要有几家供应出问题,美国空军就得趴架。

而我们的军机制造商包括成飞、沈飞等基本保证了全产业链都在国内,保证了产业链的整体安全与可控。
所以差距已经显出来了,歼-20现在已经出了歼-20S,已经用五代机的平台达到了六代机的许多技术要求,NGAD还在计划和PPT里的无人机,也就是我们说的忠诚僚机,歼-20也飞了很久了,都开始进行云端OTA升级了。
更何况在军迷眼里歼36这些六代机都亮相试飞了,歼-20已经是“过气的老东西”了。

而相比之下,NGAD这个只能算是“五代++”的玩意,还停留在风洞试验和台架测试阶段。
可以说,NGAD在纸面上喊得比谁都欢,但它的更新速度一言难尽。
05 NGAD还有救吗?
说了这么多,美国这次高调亮出“1000海里”的指标,到底能不能帮NGAD拿到钱?
按照以往经验,只要美国空军不头铁,大概率还是能拿到一部分的,但需要付出一定妥协。
比如,加个附带要求——先把最核心的“航程+隐身+发动机”打包成“最低作战套件”,以后再逐批插入激光炮、蜂群僚机之类功能这一类。

换句话说,美国的空军部门自己也会退一步,把当年那张“宇宙级PPT”拆成两期甚至三期来完成。
所以对于我国航空工业,这事最大的启示是——我们这些年小步快跑的路子是对的,因为技术难度再高,也只有让迭代连贯才能出成果,一口吃个胖子是不科学的。
最终指标在最初不是关键,关键是发动机、雷达、复材、软件这四条链能不能每次更新都有小幅升级而不停摆,只要保持滚动节拍,小步快跑,我们就能延续产业链的技术和经验优势,辅以恐怖的产能,想输是一件很难的事。
说到底,空军竞争最后拼的是“谁先把新技术变成可复制的战术资产”,而不是谁写了个更大的数字,做了个更好看的PPT。
结语
总的来讲,这次美国突然重提NGAD,核心目的并不是告诉世界“我技术全面突破了”,而是美国空军出口转内销,外宣转内宣地告诉国会“我要搞大宝贝,你得打钱”。
而从政治角度来看,懂王那边为了彰显自己的“MAGA”政绩,也需要把这个能够对标“China”去年年底技术突破的“好东西”当成个宣传标的物,给自己脸上贴金。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更值得做的,是确保自己的发动机、芯片、复材、软件同步向前,稳定并优化自身的产业链,在保持当前对美半代领先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优势,彻底从技术和产能层面打断美国军事霸权的这条腿,为我国各方面影响力的拓展做更坚实的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