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B61核弹亮相,目标是中国地下导弹井?(图)

2025年5月19日,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怀特在得克萨斯州潘特克斯工厂高调宣布,美军最新型的B61-13核炸弹首枚实弹提前一年完成制造。这款当量高达34万至36万吨、号称威力是“广岛原子弹21倍”的新型核航弹,是冷战后美军核武研发速度最快的一型。而从其设计特性、部署平台及打击对象判断,B61-13的潜在“第一目标”极可能直指中国。



▲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怀特亲临现场


作为B61家族的最新成员,B61-13脱胎于此前的B61-12核弹,继承了后者引入的惯性导航制导系统(INS)、现代安全控制装置和火箭旋转稳定尾翼,但当量却大幅跃升至36万吨,相比B61-12的最高5万吨具备近七倍的爆炸威力。美方官员直言,此弹用于“打击坚固、深埋、重要的大面积军事目标”,其典型用途将包括摧毁地下指挥中枢、加固的洲际导弹发射井、深层坑道设施与地下机场等。相比之下,旧款B61-7虽具备同等级的高当量,但缺乏精确制导。而B61-13将高威力与精度结合,使其可在不借助外部导航系统的条件下,对“点状高价值目标”实施更为精准的核打击,模拟百万吨级核爆效果的同时,减少附带破坏。

由于B61-13重量大、射程短,采用滑翔制导而非远程投送,其只能搭载于美国空军的两款隐身轰炸机平台——现役的B-2“幽灵”与即将服役的B-21“突袭者”。不同于部署在欧洲的B61-12战术核弹,B61-13将不会纳入北约核共享计划,仅供美军战略空军使用。这意味着,一旦爆发高强度冲突,美国需依赖这两款亚音速、重隐身轰炸机穿透敌方的防空体系,将B61-13投放至敌方核心目标之上。其作战路径必然高度依赖空中加油、电子压制与前沿态势感知,几乎专为高强度、核门槛战争预留。



▲B61-13将作为B-21的主要武器之一

当前,中国在核战略部署上高度重视“二次核反击能力”的生存性,核心手段之一就是“深埋+分散”。例如,大量的导弹发射井、地堡式指挥中心以及地下核潜艇掩体均遍布于中西部高原山区,这类目标不仅距离远、防御强,且多数隐藏于山体或地质深处,构成传统常规精确打击难以摧毁的“硬核堡垒”。而B61-13恰恰正是为这类目标量身定制。其具备一定软土层钻地能力,可在地表下引爆实现聚能效应,最大当量堪比1945年广岛核爆的21倍,具备模拟地表百万吨级爆炸的冲击波范围。

在美军看来,中国如果在未来高强度冲突中试图保持“核反击能力”存续,B61-13的出现就意味着美国具备对这些核心设施进行“点穴”式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性,哪怕无法彻底摧毁,也能破坏其完整性,削弱威慑链条。B61-13的出现,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美国核战略方向的重大转向。奥巴马时代,美国一度将核武现代化集中于“削减当量、提高精度”,用B61-12整合多个型号,意图通过灵活使用“低当量精确核弹”来压制冲突升级。而拜登政府批准B61-13计划,实则宣告了对“高当量核选项”的战略回归。



▲美国空军的地勤人员在调试核航弹


这一变化背后有着多重动因:其一是应对中俄“硬目标”挑战,面对中俄不断加固的指挥所与地下打击力量,仅靠B61-12等“中低当量弹”已无法形成足够威慑。其二是 替代B83系列,现役百万吨级B83重型核航弹即将退役,美国亟需维持具备大范围打击能力的空基核弹。其三是“有核即用”威慑逻辑,美国试图用多样化的“战术—战略核弹融合体系”降低核门槛,扩大“核使用想象空间”,从而增强对中俄及“潜在核对手”的威慑震慑力。

B61-13的生产部署时间节点也颇具意味,中美之间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摩擦持续升温,美国强化对第一岛链防御态势的同时,也在军事思维上回归“战略高打”,试图在潜在冲突爆发前实现核压制。尤其是在中国装备的包括“东风-41”洲际导弹、“巨浪-3”潜射导弹、以及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等新型核力量建设背景下,美方急于构建“先发打击—毁灭性威慑”链条,用核压制回应中国核战略自主性。



▲东风-41弹道导弹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核战略一直坚持“最低威慑”和“不首先使用”政策,强调自卫性质。但面对美方以B61-13为代表的“核威胁战术化、打击目标具体化、门槛弹性化”的趋势,中国是否也将被迫重塑其核政策与投送体系布局,值得持续关注。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一次战略压力的释放信号,也是强化自身核战略韧性、提升防空与反击体系现代化水平的警钟。在核博弈愈演愈烈的未来世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对抗“21倍广岛”的武器,不是靠幻想和平,而是以实力稳控局势、以理性赢得安全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