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没想到,月入两万的人也会遭遇群嘲。
事情还得从一条爆火的视频说起。
视频里的女生姓潘,今年三十三岁,平时喜欢做饭,手艺也不错。
从去年底开始,她把爱好发展成职业,当起了私厨——通俗地讲,就是帮私人客户上门做饭。
据她说:
“上门做三菜一汤收费88元,平均每天6单生意,每单花费1小时。”
“一个月差不多能赚2万元。”

这些话让网友们炸锅了,他们纷纷留言道:
“这女生肯定在吹牛!”
“要不就是媒体在炒作假新闻!”
有人说,“一天六单”明显不合常理。
自己一个大男人每天做一顿饭就累得要命,女性不可能有体力做六顿饭。

还有,上门做饭需要考虑买菜和通勤的时间。
万一六家客户彼此住得很远,厨师在路上都得耽搁不少功夫。
再加上煮饭做菜的时间,客户怕是早饿晕了。

“哪怕六个客户住一栋楼,都不太可能实现一天六单的小目标。”

再考虑一下,大家吃饭通常都在一个时间点,怎么可能排得下六单?
世界上不会有人下午三点吃午餐,晚上十点吃晚饭吧?

还有人拿家政阿姨举例。
“很多精通厨艺的金牌阿姨都没有两万的月收入。”
“如果钱这么好赚,大姨大妈们不是早就靠做饭发家致富了?”

质疑和嘲讽的声浪,不断涌向小潘。
部分无聊的网友还拿她穿瑜伽裤说事,调侃她是“厨媛”,除了上门做饭,一定干了别的副业,才可能月入两万。

所以,做私厨月入两万,这事儿是假新闻吗?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人家说谎。
请过钟点工的朋友还现身说法,表示一天六单完全可行。
要知道煮饭阿姨们通常都会错峰工作,提前给客户把饭煮好放在灶台上,客户等到饭点了,开火热一热就行。
并不需要挤在同一时段给许多人做饭。

小潘后来接受媒体采访,也说了这一点。
而且,由于她的雇主多为自由职业的年轻女性,吃饭时间比较灵活,所以她完全可以相对自由地安排做饭时间。

刚入行时,客源有限,她只能来者不拒,确实会在通勤上耽搁不少时间,每天只能接三单。
现在老客户觉得她做饭好吃,会把她推荐给亲朋好友。
客源多了,她就能就近选择客户,为自己制定一条高效的做饭路线。
这原理就有点像某些外卖小哥凭借出色的路线规划能力成为“单王”一样。
一天六单,看似不科学,其实完全可以实现。

为了证明小潘没有说谎,记者特意对她进行了跟拍。
掐表后发现,她做家常的三菜一汤确实只要一小时,而每个小区之间的通勤时间大约半小时。
菜式是提前沟通好的,每家客户都会提前买好食材,这样也省去了她前往菜场采购的时间。
当天,她一共做了七单生意,六单三菜一汤,一单四菜一汤。
属于超额完成任务了。

遇上没洗碗的客户,她还会帮忙把“隔夜碗”给洗了。

看到这里,还有网友继续质疑。
他们说,如果一单手工费88,一天七单,一天也就收入616元,一个月全月不休也只有18480的收入,哪儿来的2万元?
对此,小潘也给出了解释。
88的三菜一汤只是基础产品。
稍复杂的四菜一汤就是108。
有时候,她还会带着朋友一起接团建订单,那就更贵了。
这样加起来妥妥能达到两万。

质疑者继续提问:
“真有那么多人找你做饭吗?大家为啥不找家政阿姨,或者直接点外卖、下馆子呢?”
这个问题,小潘没有回应。

不过,她告诉记者,自认为和传统的做饭阿姨,本质上差不多。
“我的优势就是在做菜时更懂年轻人的胃。”
烧饭阿姨不一定擅长烹调减脂餐、白人饭或者泰式料理。
而且,她做事会更契合年轻顾客的生活习惯和社交习惯。
“做菜时,一般不会跟客户聊天。偶尔也会为客户提供一些情绪价值。”

可能是因为现在钱难赚了,每次听到体力劳动者月入过万甚至更高,网上总会有些应激反应。
比如,老胡曾经就发帖说过,北京一个育儿嫂月薪八千多,可付出了极大教育成本的职场白领月薪有时候却拿不到八千月薪,这种现象有问题。
他也说了,自己不是贬低育儿嫂,只是觉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应该拿一份比育儿嫂更优厚的薪水,这样才能让大家相信教育的意义。


这次小潘被骂也是类似的。
很多质疑者的潜台词,和老胡很像,就是:
“我一个坐办公室的白领都拿不到两万月薪,你一个个体户厨师怎么可以赚那么多钱?”

事实上,劳动价值本来就不是学历、工种决定的,而是市场使然。
如今大家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多数人都能识文断字,做一些基础性的脑力劳动。
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大的AI,更能帮雇主完成一部分脑力工作。
这意味着基础性的脑力劳动不再是市场上的稀缺品。
那种,来个应届生就能胜任的白领工作,自然不可能得到很高的工资。
反倒是私厨、育儿嫂、装修工这类有技术门槛又无法被AI取代的体力劳动,不缺市场需求,甚至还有些供不应求,更容易出现高薪。

老胡说的“一线城市育儿嫂月薪八千”其实也不太准确。请过这类阿姨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一线城市的月嫂、育儿嫂月薪普遍都在一万以上。
某些金牌阿姨,你出钱都未必能请到,人家档期排得可满了。
所以,有个段子叫:“好阿姨就像好工作,基本不在市面上流通。”

装修工人也一样。
在上海,干活比较细致的装修师傅,时薪普遍不低,人还难请。
瓦工工资1000-1200一天,工作时间早上8点到下午5点,雇主包饭。
大理石师傅,公司给他们包吃包打车,出租车接送去客户家干活。
油漆工600一天。
木工熟练工500-600一天。
电工600一天。
这些都是早8晚5的工资,有些师傅比较拼的,白天干完晚上还去加个班,收入还要更高不少。
他们订单都排得很满,所以会挑活,太苦太累的活不做,你还要给他们发烟包饭。
仔细算算,师傅们也和私厨小潘一样,同样可以拿到一两万甚至更高的月薪。
有人可能要说了:
上面这些或许只是发达地区的个案,不能代表整体。
在某些小县城,“水电工干一平米的活才能得35块钱,工作一整天,大约能赚350”。
看着工资很高,但辛苦也是真的辛苦。

这还算好的,“还有很多民工兄弟面临劳动贬值的困境。”

对此,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宏观层面的概况。
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22年,农民工月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5.8%。
农民工的平均收入年年都在涨,建筑业、制造业的涨幅尤其明显。
去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已经涨到了4961元。其中,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更是高达5634元。

还有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报告显示,去年我国蓝领平均月收入达6150元,略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5695元。
在主要蓝领群体中,2024年月嫂、货车司机、外卖员的月均收入位列前三,分别为9302元、8751元、7496元。
而且在过去十年里,蓝领月均收入年均增速为7.2%,约为白领增速(2.8%)的2.6倍。

也许仍有很多人看不起体力劳动,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体力劳动确实越来越值钱了。

放眼世界,你会发现在不少发达国家,普通白领的工资是远远不如体力劳动者的。
加拿大统计局调查显示,加拿大技工的平均时薪较其他职位高6.2%。废品站工作人员、修汽车的、开挖掘机的、木匠、瓦工、水电工的时薪都能超过30加币,和IT行业平均工资接近。
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算的话,一个月能拿2.8万元人民币。
德国技工的工资也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技校毕业生年薪是35000欧元,大学毕业生去当白领,一年拿30000欧元。
相当于一个月能拿2.3万元人民币。
在欧美制造企业一线,技术比较好的技术工人,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美元以上,高级技师的年收入甚至能超过部门经理。
相当于一个月能拿5.4万元人民币。
不知道咱们国家以后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反正专家的预测是: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减少,体力劳动岗位的竞争会变小,劳动者会有更多议价权。
那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可能会率先退出蓝领们的就业语境。
至于孔乙己们,与其浪费时间敲键盘编排劳动者,不如想想怎么体面地脱下长衫,为自己找个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