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者不仅身体弱,脑子还会变笨、脾气越来越差。近日,发表在英国《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时间工作会实实在在地损害大脑,这是后续发生认知、情绪问题的生物学基础。
该研究由韩国中央大学和延世大学开展,他们追踪调查了110名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长,将他们分为“过劳”组和“非过劳”组,然后通过神经成像技术检测他们大脑不同区域的差异。结果发现,与朝九晚五的非过劳组相比,每周工作52小时以上(平均每天超过10小时)的人,其部分脑区出现明显的“损坏”。比如额中回及岛叶异常增大,前者在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相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者则涉及情绪处理、自我意识和社交。这些解剖学改变或许是导致过劳者脑子不好使、工作效率低、情绪不稳定的主因之一。
之前也有不少研究证明长时间工作对健康不利。比如有实验发现,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体内免疫细胞活性明显降低,患感冒、流感等的几率大幅增加;长时间工作还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2021年,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超负荷工作每年导致超过74.5万人死亡,超时工作造成的疾病负担是所有职业风险因素中最大的。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心理治疗师樊亚奇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除了生理伤害,过劳对心理、人际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超时工作让人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和疲劳下,容易发展成焦虑症;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过劳者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时间大幅减少,带来诸多人际、家庭矛盾;超时工作还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使原本用于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时间被工作占据,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失去热情和动力,陷入消极的状态中。
对个人和社会来说,超时工作都有害,但并非“无药可解”。研究者称,如果不再加班,脱离高强度工作状态,过劳导致的身心改变“至少部分是可逆的”。个人层面,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减少工时,合理规划工作任务和时间,避免过度承接工作,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休息和恢复。樊亚奇说,平时尽量做到规律作息,早睡早起,让大脑得到充分休养;在工作间隙,可以适当进行“微休息”,如深呼吸、伸展身体、闭目养神等,缓解身体和大脑的疲劳。
社会层面,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免受长时间工作的影响。企业应意识到,员工的身心健康是发展的保障,要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量,避免过度加班和疲劳作业,这对提升效率和产出更有利。政府也应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规定最长工作时间、加班限制和加班补偿标准等,加大对违法用工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