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哈佛医学院,就有超过350项联邦资助受到影响。
校官网主页上,哈佛大学直接摊牌:研究岌岌可危,多项工作被勒令终止。

其实早在本周四,外媒便曝出了,多个联邦机构(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及国防部和能源部)通知哈佛大学终止多项研究的资助,涉及数千万美元资金。

在这场「科研风暴」席卷美国之际,世界其他国家正加紧努力抄底美国顶尖科研人才,特别是欧盟。
泰山压顶,哈佛啃老本
此前,多名哈佛研究人员已收到终止和冻结资金的所谓「暂停工作令」。
许多人曾寄望政府措施会被撤销,或自身项目能豁免,但希望接连落空。
特朗普一直将联邦资助作为施压工具,试图迫使哈佛和其他精英大学改变政策。
本周,美政府宣布再度出手,宣布终止哈佛4.5亿美元的资助。至此,其被削减的资助和合同总额已接近30亿美元。
哈佛大学迅速反击,提起诉讼,指控政府的这种做法非法且违反宪法,但目前还没有从法院获得任何救济。
为缓解危机,哈佛周三宣布将拨出2.5亿美元,填补部分被削减资助项目的缺口。

周五上午,哈佛大学管理层召开紧急会议,并向焦虑不安的师生发送电子邮件,提供应对建议。
在过去几天内,几乎所有医学院当前活跃的、直接来自联邦政府的资助项目都被终止。
医学院管理层对此表示难以理解:
对于我们这些深切关心研究工作及其对人类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来说,联邦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令人难以理解。
即便研究资助已被终止,研究人员仍被敦促继续推进项目。同时被建议仅在「必要情况下」进行非人力支出,并暂停与受影响资助项目有关的招聘工作。
顶级机构被摧毁
在周四,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Dragana Rogulja得知,她实验室持续多年研究项目也被终止。

Rogulja说:「我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竟然走到了这一步——特朗普政府居然在主动摧毁全国最优秀的研究机构之一」。
Sarah Fortune是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的John LaPorte Given免疫学与传染病教授。

在收到停工令后的几天里,她被多家媒体采访,出现在多档美国新闻节目。
她表示,自己和同事早已预料到他们的研究可能会面临风险,因为研究是通过与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签署的6000万美元合同资助的。
此前,特朗普政府在哈佛拒绝配合一系列要求后,已着手冻结其研究经费。
但当真正收到「停工令」时,Fortune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那一刻就像被重重打了一拳,非常可怕」。
尽管如此,她坚定地表示,「我们必须坚持下去。」
她的同事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教授兼物统计系主任John Quackenbush,在飞往侄女婚礼的途中收到两份终止通知邮件。

他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
其中一项终止的是为期七年的研究,运用最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绘制癌症演化图谱;另一项是用于培训的资助,支持11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总体而言,受影响的资助金额超过700万美元,涵盖了多年的研究工作。
Quackenbush备受打击,说道:
对我来说,这简直是沉重一击。这些是我们辛辛苦苦建立和逐步发展起来的项目,感觉就像有人狠狠揍了我一拳。
哈佛医学院知名遗传学教授David Sinclair也深受打击。

他因长寿研究而闻名,他的实验室被终止的资助中,包含关于帮助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俗称渐冻症)患者的项目。
他的伴侣的母亲正患有ALS。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使人衰弱。
而他的实验室中一位杰出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动物实验中取得逆转ALS症状的进展。
他们原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加速这项研究,或许能及时找到挽救他伴侣母亲的方法。
Sinclair说:「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试图找到帮助ALS患者的方法,包括我伴侣的母亲,她现在正靠呼吸机在我们家艰难地维持生命。」
资助被终止,这让他心如刀绞,无言以对。

Sinclair说:「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我正在调动一切资源寻找新的资助方式,继续研究。但我们还没找到。」

而David R. Walt关于渐冻症的研究项目也被取消了资助。
他认为特朗普是摧毁美国75年来的创新体系。

75年社会共识,一朝幻灭
David R. Walt是哈佛医学院生物启发工程学汉斯约格·怀斯教授、布莱根妇女医院病理学教授以及怀斯研究所核心教员。
他领导的ALA研究的目标是开发超灵敏的诊断测试,用于检测血液中疾病早期阶段存在的生物标志物。
此外,该测试还有潜力用于发现能够有效治疗该疾病的药物。

因为意外登上哈佛大学首页,接受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他认为这是在损害美国的未来:
这不仅仅是对公共卫生的打击,也是对经济的打击。
取消了这些项目,特朗普政府正在损害美国的未来。
它正在消除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就业机会,阻碍年轻人进入STEM领域,并破坏了多年来推动我们经济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Vannevar Bush发表了《科学,无尽的前沿》,为科学作为繁荣经济的基础提出了有力的论据。

这促成了新的社会契约:美国联邦政府将资助研究,而大学将成为发现的引擎,造福社会。
这是关于大学如何推动美国研究事业的蓝图,不仅使美国在医疗创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开发出新药、诊断测试、基因疗法和外科手术程序,还推动了手机、智能手表、人工智能、农业、汽车工业等领域的突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特朗普政府似乎无法理解行动的破坏性后果,他们正在短短几个月内摧毁自这一社会契约建立以来75年来取得的成就。
全球抢人大战
随着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科学界的攻击持续不断,世界各国正加紧努力招募美国的科研人才。
特朗普政府不仅大幅削减了科研预算,还开始拆解科学机构。
正因如此,过去几个月,多个国家和机构纷纷推出计划,吸引来自美国的科学家。
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已加入了这场争夺战。
从增加资助机会到专门吸引科学家的新项目,不少项目的背后都有数千万美元的支持。
这种情况引发了热议:在美国这个全球科研「领头羊」遇到麻烦的时候,把美国科学家吸引到国外,到底是不是支持全球科研最好的办法?
还有,其他国家能不能跟美国过去那种大手笔的科研经费拼一拼?
「我们应当把这看作是帮助全球科研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挖墙脚,」欧洲研究委员会(ERC)主席Maria Leptin说,ERC是欧洲顶尖的科研资助机构。
「我称之为创造了一个避风港。」
为了达到Leptin所说的效果,ERC将移居欧洲研究人员的额外「启动」资金翻倍,最高可达200万欧元(约220万美元),以帮助他们建立实验室或者组建研究团队。
这意味着ERC现在提供的一些资助资金高达450万欧,资助期限最长5年,完全可以与美国的科研奖项竞争。
「这显著增加了资助额度,」Leptin说,「能够很好地激励人们过来。」
让欧洲成为人才磁铁
这笔资金向所有国家的科研人员开放,只要他们愿意去欧盟国家或与欧盟「欧洲地平线」科学计划挂钩的其他国家科研机构。
「这对所有人敞开大门,我觉得很公平。」Leptin说,「我们一直想做得更多,」美国现在的情况「就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我们现在增加资助。」

欧洲研究委员会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ERC) 主席Maria Leptin希望欧洲成为科学家天堂
ERC的计划与欧盟本月启动的另一项更广泛的举措相呼应。
欧盟委员会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的「科研选择欧洲」计划,得到了5亿欧元的支持,引人瞩目。
von der Leyen在巴黎的启动仪式上说:「当今世界对科学的作用存在质疑。我们需要提供适当的激励,让欧洲成为吸引科研人员的磁铁。」

欧盟委员会主席von der Leyen为美国研究人员移居欧洲制定了激励措施
各种计划层出不穷
欧洲研究委员会(ERC)正在推出新的、更长期、更大规模的「超级资助」,以吸引「顶尖」科学家。
西班牙国家研究署的ATRAE计划旨在吸引国际研究人员,今年特别聚焦美国科学家。西班牙科学部长Diana Morant对《自然》杂志表示:「我们为从美国来的入选研究人员提供额外的20万欧元资助。」
荷兰研究委员会设立了一项基金,吸引不限国籍的国际科学家到荷兰继续研究工作。
挪威研究委员会推出了950万美元的计划,招募国际研究人员,欢迎从事气候、健康、能源和人工智能(AI)领域研究的科学家。
丹麦商会提出了一项快速通道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吸引最多200名美国研究人员,研究领域包括量子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气候研究。
巴黎-萨克雷大学推出多项举措支持美国研究人员,包括博士合同和资助访问学者,鼓励他们通过现有计划(如阿朗贝尔研究主席计划和沙托布里昂奖学金)申请,并表示提供终身教职岗位。
巴黎天文台正在组织一项「特别计划」,欢迎在美国失业的科学家或希望在法国工作的美国科学家。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设立了「科学安全港」计划,专门欢迎美国科学家,研究领域包括气候、环境和健康,目前正在评估首轮申请。
欧洲联合颠覆性倡议(巴黎一家高风险研究基金会)推出了「跨大西洋科学研究员」计划,吸引10名管理者参与其「登月计划」,首先面向「来自美洲的科学家」,「在全球不确定时期」。
多伦多大学医院网络推出了「加拿大引领」计划,目标招募100名在病毒学、再生医学等领域的全球顶尖年轻科学家,这些领域「因全球研究资助格局变化而面临风险」。该计划承诺提供2年资助,自4月7日宣布以来已收到300份意向。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启动了2500万加元(约1800万美元)的筹资活动,招募顶尖和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包括在美国面临压力的研究人员。该计划已筹集近一半目标资金,将支持健康、人工智能、生物多样性和公共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人员。
澳大利亚科学院启动了「全球人才吸引计划」,招募在国家需求领域的美国研究人员。科学院正在寻找投资者资助该计划,院长Chennupati Jagadish表示:「美国研究人员和希望回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表现出浓厚兴趣。」
法国的各种计划层出不穷,他们推出了「Choose France for Science」项目,鼓励想在法国机构继续工作的国际科学家。
德国著名的研究机构网络——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启动了「跨大西洋计划」,目标是与美国顶尖机构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并为美国研究人员提供额外的博士后岗位。一位发言人表示,学会已投入1200万欧元,并正与美国基金会合作扩展资金来源。

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也是这类机构之一:它们积极为美国科学家创造机会,帮助他们把研究工作转移到国外
此外,一些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在寻找海外工作机会,而多地机构也报告称,来自美国研究人员的求职咨询正在增加。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发言人透露,该校收到越来越多美国科学家的主动申请。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副校长(研究)Julie Cairney也表示,该校情况类似。
但并非所有人都赞成积极吸引美国人才的做法。
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Jan Löwe表示:「主动挖人只会加剧我们美国同行和朋友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
全球风向
Maria Leptin认为,美国人才流失应该让欧洲警醒。
她说:「为什么非得等到美国让科学家日子不好过,欧洲才出手吸引他们?平时他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欧洲得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员Kieron Flanagan对此表示赞同:「各国政府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科研体系,弄清楚为什么他们的科学家一开始就不在这些体系中。」
Flanagan表示,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创新的引擎,培养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
他提到,人们过去认为美国的科研体系独一无二地稳定,但现在,「这种稳定性不再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这种变化也可能带来机遇:「全球科研力量的重新分配,可能会让更多不同的问题得到关注。」
Leptin则乐观地认为,尽管美国科学界面临挑战,但全球科研体系的韧性足以让它恢复。
「科研是全球化的,我们是一个大社区。」
她还表示,在此期间,如果美国科学家需要在欧洲寻找空间和资金来继续他们的研究,「我很乐意提供支持,」她说,「即便他们之后想回美国也没问题。」
参考资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540-yhttps://www.bostonglobe.com/2025/05/16/metro/harvard-trump-administration-grant-terminations/%20https://www.harvard.edu/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25/4/18/walt-harvard-research-funding-cu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