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中,女子自报姓名并向路人呼喊“救命”,手腕处可见金属器械,路人纷纷驻足围观,气氛十分紧张。
事件发酵后,禹州市中医院回应称,该女子为患有狂躁症的精神病患者,家属请求医院接诊时女子情绪激动,为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使用的是精神科专用约束带而非手铐。
院方强调,整个过程经家属签字同意,并全程录像存档,约束带为黑色软质腕带搭配金属锁扣,符合《精神卫生法》的相关规定。
目前,禹州市卫健委已介入调查,并承诺3个工作日内公布结果,涉事医护人员已暂停工作配合调查。
三刀认为,女子逻辑清晰地自报姓名,并反复强调“我没有病”,这与医院宣称的“狂躁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路人质疑时,医护人员竟以“医院怎么会有手铐”为由试图蒙混过关,这种掩耳盗铃的辩解,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进一步撕裂了“医患”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纽带。
除此之外,医院声称使用的是“精神科约束带”,但根据相关规定,约束措施仅适用于“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情况。
而视频中的女子并没有表现出攻击性,且事发地点在公共场所,这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强制收治条件。
更讽刺的是,明明女子手上的金属制品外观与手铐高度相似,工作人员仍坚持声称是黑色束缚带。
这种“指铐为带”的操作,与“鼠头鸭脖”事件如出一辙,再次挑战了公众的常识底线。

事件发酵后,禹州市中医院强调“家属要求接人”,但刻意回避了关键程序。
根据法律规定,非自愿住院必须由监护人签署书面同意,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
然而,医院仅以“家属让我们去接”为由,在未出示任何医学诊断证明的情况下实施强制手段,这种“先抓人后诊断”的模式,与近年来令人毛骨悚然的“被精神病”案例如出一辙。
这种程序失范,不仅暴露了医院管理的漏洞,更凸显了医疗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的现状。
当然,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并非手铐本身,而是诊断权可能被滥用的现实。
这种“说你有病你就有病”的逻辑,不仅践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更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受害者。
面对这场信任危机,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在疾病救治与人权保护间找到平衡点?精神病患救治体系是否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调查,但公众更期待的是,调查不仅要查明器械真伪,更要追溯权力滥用的根源,从制度层面杜绝类似事件重演。
毕竟,医疗的本质是救死扶伤,而非以“治疗”之名行控制之实。
当手铐被说成约束带,当诊断权沦为控制的工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正如网友所言:“你今天可以冷漠,但可能明天就是你自己。”
所以,请让我们共同发声,一起守护法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