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了,没这个烦恼,因为自己带饭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解决方案。
茶水间的微波炉如今烽烟四起。等热饭的队伍比周末烤匠门口还长。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现在,这句话正在被年轻一代倒置过来。世界大战,越打越乱。

好不容易为自己美美备餐的打工人,中午一进茶水间,天塌了。
本以为没啥人稀得用微波炉,结果一看,饭盒已经浩浩荡荡排出半里地。
据不完全统计,热一份饭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如果有些精致人士把米饭和菜分装开来,所需时间还要翻倍。
所以,如果你看到桌子上的饭盒已经超过5个,那基本上热乎饭进嘴的时间就可以拉到半小时开外了。
标准的午休在2小时左右,其中1/4的时间都要饥肠辘辘地玩手机,还不能无视空气中若隐若现的饭香。
这可不太妙。


为了给公司的牛马们续航,它或许是整个公司里比程序员还高危的岗位,也是最有可能第一个过劳死的员工。
有网友说自己公司的微波炉已经换到第五个,原因是前四个都被没戳破的鸡蛋精准轰炸。还有人开门之后发现饭直接碳化,烟雾效果跟高级餐厅里的干冰一样惊人。
再这样发展下去,这个半米长的方块估计能被认定成热武器,而第三次世界大战没准就是为了争夺热饭权。


甚至,使用微波炉的方式都变为一些公司选择人员的标准。之前@避雷站就发帖吐槽,某员工因午休提前使用微波炉而丢了饭碗。
微波炉在公司现地位和医生兜里的笔一样高。
有的部门已经想开了:干脆退出争斗,自费买个新的。还得署上巨大的名字:不是自己人,就甭想用。
更有甚者,为保护微波炉安全,直接上演铁窗泪。
难道以后想用微波炉的话,还需要先走审批流程报备一下吗?


这些虽然只是个例,但必须承认的是:坐办公室的人已经开始爱上自己带饭的感觉。

去年,前程无忧51job的问卷调研显示,自带饭菜的职场人比例有所上升,占比15%。32%的带饭拥护者表示“自己做的总比外卖要干净”。
共研网的报告也显示,2024年保温饭盒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预计2025年中国保温饭盒市场规模同比增长9.4%。
原来总觉得土土的不锈钢饭盒重新变成了时尚单品,甚至东北那种满当当乱糟糟的铁盒饭也挤进精致外卖的圈子。

如果你对过去的职场生活有记忆,那你肯定能理解这种生活方式转变背后藏着的深意:
自从去单位变成了去公司,食堂就已经不复存在。在漫长的时光中,劳动者在自由选择的午餐时光里,多快好省的填饱肚子是原则。
千禧年大家靠四川小吃和桂林米粉填饱肚子,前几年大家靠外卖补充能量,都是15分钟就能解决肚子问题的操作。
那个经济狂飙突进的年代,在那个要跟时间赛跑的年代,带饭吃永远是最小众的选择。毕竟拿出一两个小时去菜市场买原料做第二天的午饭,还得吃完饭再收拾饭盒,怎么看都有点“工作时间不饱和”,有点奢侈。
所以,当劳动者重启自炊,那么一定是过去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一些吃的问题。

众所周知,微波炉热的菜,馒头梆硬,菜蔫的惊人,甭管是跟现炒比还是跟外卖比,色香味和口感都差点意思。但人们依然选择用它重构午餐,是因为已经吃够了千篇一律的外卖。
老黄就是这么走上自炊之路的。
他讨厌公司周边千篇一律的外卖,公司的食堂饭菜好不好吃,也得看后厨师傅今天有没有灵机一动。前段时间好不容易找到个近点的心仪小店,这几天也因为地租涨价关门了。
老黄喜欢自己做饭的原因还有一个:现在在城市里的连锁餐饮店,太多了。好不容易在周末想和对象出去搓一顿好的,结果转了半天,还是米村拌饭、老乡鸡和南城香三件套。
真不想吃了。

更重要的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在艾媒咨询2024年发布的《中国预制菜食品安全消费者认知调研数据》中显示,超七成消费者会对餐厅菜品为预制菜的情况感到不适。

这两年,你打开社交媒体会发现人们对预制菜存在普遍焦虑,他们担忧这些预制菜的原料不够新鲜,甚至是不够卫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现炒”这一概念充满了怀念之情。
前两年的虎扑盖饭热潮,就是这种社会普遍情绪的表现。
比如老黄和他的饭搭子。虽然俩人对食材级别要求不一样,但们的共同底线是:没过期、不是僵尸肉,得新鲜。
预制菜的话,老黄心里没谱。

比如在日本上世纪70、80年代,上班族的午餐文化是外出就餐,轮流买单。跟同事一起吃定食,是职场礼仪,也是职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到了泡沫崩坏后的千禧年,面对经济问题,自炊就成了日本打工人普遍的午餐方式。连媒体和出版社也开始大量策划自炊攻略,比如《男子厨房に入門》就是一例。

而当列车放缓,增长预期不再明确的时候,保护自己就成了有着最大性价比的事。在这种心态下,拿出过去宝贵的时间给自己好好做一顿健康午饭,让生活健康继续,就并不会令人意外了。


这种价值观的诉求就是在稍纵即逝的时代里,掌握鲜活的生活感。
如果你常看社交媒体,会发现与自炊文化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菜市场的热情越来越多,无论是旅游还是周末休闲,它都成了某种鲜活生命感的符号。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去当地农贸市场吃饭成了社交媒体上热捧的旅行攻略。经典建筑和景点都得往后靠靠,最重要的事是,得去别人家门口吃顿饭。
原因是,从食材和烹饪方式这两个主要因素来评判的话,没有什么地方能比菜市场更新鲜了。
这样来看,菜市场简直就是最完美的干饭地点。
例如,广西北海的贵州路市场里,路边装着满盆的新鲜鱼虾。姨姨们手脚麻利地剪掉钉螺尾巴、撬开生蚝壳,直接丢给旁边的餐厅处理。
简单的白灼就可以最大程度让鲜味爆发,鱼嫩螺脆,虾肉弹得好像在嘴里打你。


竹荪、松茸、鸡油菌、牛肝菌、见手青都一小筐一小筐地堆在一起,根部还沾着湿泥。腌、拌、炒、炸、炖、煸,旁边的小店有一万种办法把它们料理鲜美。

现在,这种生鲜市场已经成了旅游人士最爱扎堆的景点。人都不受高级餐厅那种气氛的蛊惑了,自己拎着裤腿蹲着挑食材,才是真正的有品。
一线城市也一样。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里,慕名而来的人比菜还多。在摊位前人人平等,谢霆锋也得和小贩们讲价。

为什么原来追求精致生活的我们,现在反而不愿意去超市,专门钻一些沾着泥的菜市场呢?
原因是,你永远不知道会从菜市场拎回来什么。
也许清单里的上海青有点蔫,但旁边的菜心却板正的很,烫完自然鲜脆。
再也许今天想吃的基围虾卖完了,但小黄鱼色泽清透,看一眼都觉得漂亮。

在重复生活和单调作息中,菜市场探险是少有的奇遇入口。市场和仙境一样随机刷新,连挑着麻辣兔腿和钵钵糕的小贩们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稀有npc。你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个标记点、因为吃到什么而原地复活。
买菜也是充能的过程。汪曾祺就曾在《食道旧寻》里写过自己逛菜市的经历:“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之前年轻一代不愿意去菜市场的心理,其实和不愿意吃预制菜的心理原因有点像:
不是对新鲜有什么特殊执念,是会因为自己根本吃不出来好坏而感到羞耻。
在议论菜市场这个议题的时候,知乎有个回答也写道:“菜市场就像你人生的照妖镜,平常任你在在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得心应手,羡煞旁人,但一旦抵达菜市场,你才会发现自己就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是一片空白。”
现在,年轻人终于愿意抛开这莫名其妙的遮羞布了。

在食为天家为重的中国,买菜做饭和家庭往往是绑定在一起的意象。而对于现在在北上广漂的人群俩说,回家吃饭已经成了生活里的奢望。
不是不愿意好好吃饭,而是没时间、也没资格和家人围在桌子旁侃大山了。
而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最好吃的饭,往往不是最贵的那顿,则是在家里吃的粗茶淡饭。
比如,我一想到回家,最馋的就是姥爷做的盐蒸肉。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1cm左右的薄片,用锅煎出金黄的外皮,再上锅蒸一小时。仅仅撒上盐就够了,肉香四溢,能吃三碗大米饭。
老黄觉得最好吃的菜,是每次幼儿园回家后妈妈做的炒三丝。把蒜末爆香,倒入白菜、豆皮和粉条翻炒。食材和炒制都很简单,却是他在北漂过程中最惦记的美味。
这种家的味道,是没办法在出租屋里复刻的,大概也是微波炉和保温饭盒都做不到的事情。

这里说的不是单纯的饱腹感,而是真正心满意足的唇齿享受,身心合一的”饱“。
而这种心理中最强烈的满足感,永远是来自回忆的。
人们惧怕从来不是生活的平淡,而是身处流水线中的无意识麻木。
脑子和精神都处在麻痹边缘,现在都延伸到味蕾躯体化:压根尝不出来这东西好不好吃。
甚至有的人忙起来,或者为了控制身材,都不吃了。
这也是老黄最害怕的事。
自己做饭让他觉得生活至少还有点意义。看到别人因为吃饱而幸福,则是无聊工作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人类最简单的获取快乐和幸福的方法大概就是填饱肚子。金钱和名利不是我能达到的,而做饭,应该是我唯一能做好的事情了。

抛开其他的一切,进食获取能量是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
生活处于随波的失控状态,那今天吃多少盐自己总能决定吧?
勺和舵,总得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