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困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我国以1.76亿患者位居全球首位。更令人担忧的是,《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专家共识》指出,我国超过90%的女性患者尚未得到诊断,治疗率也很低。这种“沉默的杀手”正悄然侵蚀女性健康,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风险增加。
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梅俊华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传统认知不同,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会像男性那样发出震耳欲聋的鼾声,反而以“伪装症状”示人,表现出独特的“三低”特征。症状隐蔽性强:除了打鼾,女性更多表现为失眠、日间疲劳、晨起头痛、焦虑、噩梦、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中老年女性极易被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或心理问题。就诊比例低:即便出现打鼾等典型症状,女性到睡眠专科诊疗的比例仍低于男性。诊断难度大:现有筛查工具多针对男性设计,女性症状较轻且严重程度评估标准不明确,导致漏诊率高。

临床也发现,在不同年龄段,引发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儿童期及青春期主要是肥胖、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及颅颌面畸形。育龄期与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吸烟、喝酒和不当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有关。妊娠期本身就会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风险,41%~46%的女性有妊娠期打鼾史,11%的鼾症孕妇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绝经则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因素。
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危人群主要有:绝经后期和妊娠期,一级亲属中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肥大症;从事各类驾驶、高空作业等工种。上述人群如果出现以下信号,要警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可能:打鼾、日间嗜睡、呼吸暂停、入睡困难或频繁觉醒、晨起头痛、睡眠质量差、记忆力减退、不宁腿综合征症状以及夜尿增多或遗尿。特别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失眠者,治疗更加复杂,应重视早期识别。
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轻度中度患者首先考虑减重、饮食控制、运动、体位调整、戒酒和慎用镇静催眠药物。减重10%可适度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运动则推荐每周进行5次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训练;睡眠建议采用侧卧位;同时慎用麻醉剂和镇静药物,酗酒者应戒酒。
中重度患者首选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解除上气道阻塞、纠正睡眠结构紊乱、消除睡眠期低氧、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和病死率。建议每晚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4小时,每月复查血氧,3个月调整参数。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口腔矫治器、上气道手术治疗、舌下神经刺激治疗等方法;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可考虑绝经后激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