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等了小半个月,舆论场终于等来了肖某董小姐事件的调查通报。肖某被开除党籍、解聘,职业生涯基本终结。董小姐不仅被吊销执业资格,还被撤销博士学位。协和4+4模式,也将迎来深度整改。
围观网友对这样的结果拍手称快,但也顺势想到了另一位古医生。
因为在大家看来,她和董小姐一样,也有自己的逆天之处。

这位古医生出生在中国台湾,持有西非国家几内亚比绍的护照。
在2008年,古女士以非洲留学生的身份,考入北大医学部,就读临床医学。
网友们发现,当年高考,普娃要想考入北大基本都得630分以上。而北大医学部针对非洲留学生的自主招考却相对容易,对几内亚比绍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只要190分。
古医生考了228分。

六年后,她到复旦读了硕士,2021年博士毕业,进入医院工作。
比起董小姐的速成之路,古医生结结实实学了13年医,但这并没有改变网友对她的质疑。
在不少人看来,无论她本身是否优秀,走捷径进北大就是她的原罪。
还有人推测,拥有国际生背景的她,后台一定很硬。
质问她:
“为什么挤占小镇做题家的路?”


其实,这不是华侨留学生第一次上热搜。
早在2009年,这群长着中国面孔、拥有中文姓名的西非留学生就上过各大媒体的头条。
《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大报跟踪报道过这事,发现这些学生都来自港澳台,没有大陆籍贯。

如果他们以港澳、台胞的身份申请入学北大,那就得像普通学生一样参加华侨生联考,跟着千军万马过一遍独木桥。
而如果以西非留学生的身份考北大,显然会容易很多。
于是,记者联系到了名单里的一位同学。
据他说,自己是在中国台湾接受的教育,从没去西非念过一天书。之所以能得到那里的国籍,只是因为父母提前办理了投资移民。
记者又问他:“那你爸妈移民,是为了方便你念好学校吗?”
他被这个问题尴尬到闭麦了。

按照当年的录取规定,这些“非洲留学生”进入北大,完全合规合法,更符合程序正义。
至于他们的移民动机,究竟是支援非洲建设?还是钻空子进名校?
校方无法考据。我们也不得而知。
其实即便校方考据了,也没有法理依据拒绝人家入学,毕竟人家手里所有证件都是真实的。

必须承认,招募非洲留学生来中国读书,本身是好事。
这么做可以为外交和地缘政治工作服务,也能为世界人民大团结做贡献。
然而,大幅度降分的优惠政策,却很难不让人蠢蠢欲动。
鸡贼的商人,还顺势做出了留学产业。
记者们发现,当时中国台湾移民中介的路子相当野。
一些商家明目张胆地把“轻松上大陆名校”、“避税节税”、“转移资产”等等字眼写在招牌上。
相比之下,大陆这边就内敛很多。
当你告诉移民机构,是为了孩子读书,才想着移民。
善良的工作人员甚至会劝退你,因为当时各家高校对大陆学生当跨国高考移民的情况查得挺严的。
而且,“你家孩子,操着一口标准国普,却自称是非洲人/缅甸人/越南人,和那些外国孩子一起住在留学生公寓里,挺抽象的……也不利于他好好学习啊……”
万一碰上不靠谱的黑中介给同学办了假护照,更是有嘴说不清。

(《检察日报》2009年报道的案例)

和很多网友想象中不同,那时候的高考移民们还真不一定都是手眼通天的“权贵子弟”。
相当一部分家庭只是大都市里的普通中产。
或是户籍限制无法参加高考,或是买不起学区房,才想着移民海外,找机会跟孩子一起“考回来”。
然而,这种曲线高考的策略并没有长久地延续下去。
因为2010年教育部出台新规,要求来中国申请高校的留学生,必须持有效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
此后,躁动多年的高考移民潮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普通中产再想抄近路上清北也没那么容易了。
张图同学的故事就是个典型案例。
2013年,这位张同学的遭遇曾经引发了全网热议。
他们一家原籍安徽,母亲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离婚去了美国。
父亲就带着他,在北京卖草莓。
小张成绩很好,高二时却被户籍难住了——由于户口不在北京,他没办法参加高考。

这时,身在美国的母亲向他伸出援手,准备帮他申请绿卡,让他前往美国留学。
几经辗转,父亲发现,如果小张有了美国绿卡,那就完全没必要去美国留学了,因为他可以凭华侨身份参加北京高考,还能多加十分呢。
……
人是同一个人,境遇却是霄壤之别。这种黑色幽默般的现实,让小张的父亲很无语。
于是,他到处找媒体吐槽,哀叹教育不公,感慨孩子命苦。
不过,后来大家仔细推敲才发现,小张父亲把这事理解得片面了。
如果小张要以美国人的身份参加北京高考,那他还得满足“4+4+2”的前置条件,并不能直接用绿卡弯道超车。
至于后来中产圈子里流行的“赴美生子”,“为孩子读名校多留一手”的路数更是直接被美国单方面封死了。


应当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查漏补缺,如今的高考已经是比较公平的人才遴选模式了。
不仅各路移民销声匿迹。
林林总总的特长加分项目也被慢慢取缔。
2015年开始,教育部着手整顿高考加分各项条目,风风火火扩张了十多年的高考加分潮(2004-2014)自此进入收缩阶段,各种加分政策变得越来越精准。
争议极大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被各省严管。

地方上那些奇葩的加分项目,更是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到2022年,“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这五类盛极一时的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被明确取消。
如今,最容易走的特长升学路径就只有“强基计划”,而一个学生要想靠它进名校,高考分数本身就不能太差。
“200分上北大”,已经成为过去时。

毋庸讳言,古医生那代人是享受到时代红利的。
可鉴于这种所谓的红利,并不属于大众,如今消失了,也算是件幸事。

社会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
“只有每个人都受到无差异的对待,正义才会出现。”
——此处的正义,指的是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公平正义,而非程序正义。
啥时候能走到这一步,就更好了。
毕竟,人类历史没有垃圾时间,但每个时代都需要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新陈代谢,朝着符合多数人福祉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