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健身博主说糙米比白米好,一边是婴儿辅食里它被列为“最安全主食”。
但就在你我安心吃饭、给孩子煮粥的时候,科学家却提醒:气候变化正在让“看上去最无害”的米饭,变得有点危险。
别不信,今天我们来认真聊聊:米饭怎么了?我们又该怎么办?

说实话,没人把“米饭”和“致癌物”联系在一起。可偏偏就是它,正在因为全球变暖而被科学家重点盯上。
今年,《柳叶刀·星球健康》杂志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的科研团队在长江流域的稻田中,做了长达十年的追踪实验。
结果发现:随着气温升高、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稻米中的砷含量正在明显增加。

没错,就是那个我们在新闻里见过的砷——砒霜家族的“亲戚”。
它本来就存在于某些土壤中,但以前量很少。问题是,现在土壤里的某些细菌因为气候变化活跃了,导致更多的砷进入水稻根部,最后落在你我碗里的饭上。
你可能会想:一点点砷,不至于吧?
确实,偶尔吃点含微量砷的食物对大多数人都没事,但请注意,亚洲很多人每天吃饭的量,是“以斤为单位”计的。
比如,在越南、孟加拉国、印度等地,平均每人每天能吃接近1公斤米饭;而中国人年均大约要吃掉75公斤米。
对于某些家庭,比如有老人、婴幼儿的,米饭更是一日三餐的标配。宝宝刚加辅食,第一口就是米粉;肠胃不好的人离不开白粥;健身人群常年吃糙米、紫米当主食……

所以当研究指出——长期摄入无机砷可能导致膀胱癌、肺癌、皮肤癌,甚至心血管疾病、胎儿发育异常、神经系统损伤——你真的不能假装没听见。
而且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米饭越糯越香的地区,往往是稻田水源和气候变化叠加影响最强的地方。
听起来多少有点可怕了吧,但去年还有另一项被法国媒体广泛转载的研究也跟米饭有关,研究指出,“剩米饭”也能让你中招。
这次的“幕后黑手”不是砷,而是一个叫做Bacillus cereus(蜡样芽孢杆菌) 的家伙。

它本身就存在于空气和环境中,米饭一旦煮好后在室温下放置太久,就很容易被它“入侵”。尤其是你吃完没马上冷藏、第二天随便一热就开吃的那种操作——最危险。
这种细菌会在冷却过程中产生毒素,如果后续加热不充分,毒素并不会被彻底杀灭,吃进去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风险,严重时甚至脱水、头晕。
虽然大部分人能在24-48小时内恢复,但对小朋友、孕妇、老人来说,风险不是一句“反正拉肚子就过去了”可以带过的。
此时,很多人会说:米饭我吃了这么多年,不也好好的?
的确,但这件事从来不是单靠经验判断的。就像我们以前觉得某些塑料杯可以微波炉加热,直到看新闻才知道会释放双酚A一样。
科学家正在提醒我们:
气候变化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是潜移默化的;米饭这种“高度日常化”的主食,更容易让人忽视其中的变化,很多看似无毒无害的食材,正在以我们不懂的方式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

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当然不能不吃饭,而是要“聪明吃饭”。毕竟,信息知道了,总比不知道好。
以后记得购买大品牌、信誉好的大米产品,米饭煮好要尽量现吃,不要常温放超过1小时,剩饭要冷藏,二次加热一定要彻底,不要反复加热多次。
最重要的是多样化饮食,别让米饭“统治”你所有的餐盘。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对那些看起来就“不健康”的食物保持警惕,比如炸鸡、碳酸饮料、方便面。
但真正让人措手不及的,是那些我们以为最安全的日常——比如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
它可能藏着时代的变化,也藏着气候的警告。
最后,希望今天你也能好好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