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重老人在银行门口去世”事件反转了吗?(组图)

这是发生在湖南株洲某银行里的事。

据老人侄子说,老人女儿拿着她的身份证和存单去取钱。

因为她在这家银行里还有最后一笔定期存款5万元,取出来看病用。



老人女儿即他表妹明确告知柜员,老人重病住院,来不了银行办理手续。

但柜员不管,还是要求本人来。

表妹不得已,用轮椅把老人送来了。

那就办快点吧,这边姑妈病重,那边转院看病也要钱。但银行又不干人事了,走流程走了一个半小时。

患有糖尿病、偏瘫的老人这下熬不住了,身体情况急转直下。



就在面容识别时,她眨一下眼,马上闭了,闭上后再也没有睁开。



视频最后,盖着蓝色薄膜的老人、守在她身旁的两个女儿、打电话的男子,待在银行的角落,一起构成这悲情时刻。



按侄子的爆料,姑妈的死跟银行僵化的制度脱不了干洗,所以事发后网友都开始怒斥银行灭绝人性。



还骂银行就知道欺软怕硬。



还用权责不对等来反讽:

“贷款不用亲自到场。”

“你怀着完全无条件的信任把钱交给银行,银行像防贼一样的提防着你从它那里拿走钱。”



特别是现在,

“证明我爸是我爸”那一套操作以前只是麻烦,现在还害死了人,银行简直罪大恶极。

这不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这是什么?

最后这些网友希望事情越闹越大,治治银行的臭脾气。



那这件事里,银行真的有错吗?



很快,第一个反转来了。

昨天中午,记者去采访了知情人士,他跟银行很熟,说了几点。

第一,银行不知老人病情。

家属输错了三次密码,而且自始至终没有说过老人病情,那按规定就需要本人来解锁。

然后又是什么都不说,直接推着轮椅把老人送来了。

第二,来银行前老人病情就已危急。

从她被推进银行门前的监控里,就看得出早就昏迷无意识了。



第三,银行很为老人着想。

业务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多次劝说家属带老人回去休息,家属拒绝。



所以银行是在竭力提供人性化服务,只是家属强行要让老人待在银行里,那老人的去世就跟银行无关。

为了让谣言更少一些,新的反转又来了。

银行的内勤行长出来发声,他说在客户处于急救紧急状态时,银行也可以直接将钱打到医院进行救治,这点他们告知家属了,但家属拒绝,还是要直接支取存款。

内勤行长又对家属说,你们可以先带老人回去治病,留下一个女儿办理就行,但家属还是拒绝。

想不通了吧。

还没完,行长在采访里又说:

“家属表示这钱已不打算送老人去医院,要求直接支取存款用于办理后事。”



注意了,这时老人还没明确去世。

但不幸的一幕还是发生了。

后面新闻说三个女儿通过公证取走了这本该给老人治病的5万块。



钱终于取到了,但亲人已逝。

也带来两种完全相悖的说法。



这里我个人更倾向于银行的说法。

首先,银行处处都有清晰监控。

我相信银行是拿得出视频证据,证明家属从未告知老人病情,也能证明老人来前就情况糟糕了。

其次,银行在老人情况不乐观的情况下,提出了多项措施,但家属那边都是拒绝。

比如都能把钱打到治病的医院账户,但家属不要;能留一个人,在银行里走完程序直接拿到现金,但家属还是不要。

这就带来一个可怕推测。

如果家属明确告知,银行就会上门服务,那最后老人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死在银行了。

那银行也就彻彻底底没责任了。

更何况现在银行都在很规范化操作。特别是“证明我爸是我爸”的事很久远了,现在的柜员极少会犯,而且没必要在有备选操作的情况下去难为人。

毕竟备选操作本身是一种业绩。

试想一下,给一位患有糖尿病、偏瘫的病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送上门的宣传材料啊,我不信银行不要。

其实搜搜新闻,也发现这类操作很多了。

你看这个2024年的案例,也是老人病重,也是急需用钱支付医药费,最后银行得知情况直接上门服务。



更别说广州这些地方的多家银行,2017年就提供了相关服务。



公开报道之多,完全可以说,银行对于行动不便的客户进行上门服务,已经是烂大街的操作了。





家属不知道这项操作,到了柜台跟柜员说明就行。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帮你预约,第一时间上门。

而早年“证明我爸是我爸”的案例也常常另有隐情。

比如2015年这起爆料,当时老人病重昏迷,医药费不够了,儿子想取父亲的存款来付,很正常啊,结果忘了银行卡密码,就被要求证明“我爸是我爸”。



实际上,从户口上看不出俩人的父子关系,那让柜员怎么操作呢。



关键的还不是这些。

关键在于,银行死板繁琐的程序都是为了证明只有你一个遗产继承人。

所以首先,你要证明你父亲只生了自己一个子女。



其次,你还要证明爷爷、奶奶、母亲等人放弃继承。

所以你会看到这样的新闻说,女子将近90岁奶奶告上法庭。



这里不是说家门不幸、亲情崩溃,而是要取款人提供其他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公证文书,将奶奶告上法庭就是要公证“奶奶放弃继承权”。

最终确保继承问题上没有一点瑕疵。

上面株洲某行的例子也是,需要公证签字,需要其他人放弃,让唯一的一个人来领。

这不是说银行死板僵化,而是一个必要的程序,否则这个来取钱,那个来变更账户,经济纠纷发生了,最后还是要找银行算账。

用现在一个金句说:这是国家的“防傻子”机制,是在保护普通人。



本来大家在等蓝底白字的通告出来,然后银行方和家属方一个站着一个躺下,决出胜负。

但现在又来了反转。

银行给了老人一家10万元慰问金。



签完协议后,家属还说:

“不再追究了”

“我们准备赶回老家去了”



好像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大家都散了吧。

网友彻底懵了,一大堆讽刺调侃纷至沓来,从之前同情老人变成了同情银行。



情绪的变化就是这么突然而戏剧性。

但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操作,只是在讨好声音大的一方,对银行和对其他储户都不好。

从银行来说,

你去过几次就知道了,因为柜员怕投诉,大堂经理也怕,你就是不投诉,一两个差评都会让他们一个月白干,所以大堂的服务是很卷很卷。

那这事之后,对柜员和大堂经理的考核会不会更严苛呢?

更严苛的代价不一定服务更好,而是光顾着应付考核,就忘了服务客户。

对普通客户来说,

个别储户情绪宣泄的结果是老实人买单。

那以后相关的代取业务会不会更繁琐;步履蹒跚的客户会不会在大堂里被各种劝退,因为怕你倒下,再满世界写小作文。

狼真的来了,羊早已跑光,那农户当然伤心。

所以大家讲法律讲规则不好吗?

人性化服务本身是从规则出来的,而不是从按闹分配里产生的。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