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咖啡真能“续命”,前提是保持咖啡纯粹(图)

受访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何丽

在繁忙的职场中,咖啡常被人们视为“续命神器”。很多上班族习惯以一杯香浓的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午后或深夜加班,当工作的疲惫感袭来,也免不了再来一杯提神醒脑。5月12日,美国塔夫茨大学张芳芳团队在国际期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证实每天饮用1~2杯咖啡的确有助降低全因死亡率,但这一益处仅限于黑咖啡、低糖低饱和脂肪咖啡,而脱咖啡因咖啡、高糖高饱和脂肪咖啡无法起到类似效果。



该研究基于1999年至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队列数据展开,并与美国国家死亡索引的死亡数据进行关联,覆盖了46332名20岁以上的成年参与者。研究人员通过详细的膳食回顾调查获取了这些参与者的咖啡消费情况,并根据咖啡类型(含咖啡因或脱咖啡因)、糖分(每8盎司咖啡中糖含量低于2.5克,其中1盎司约为29.57毫升)和饱和脂肪含量(每8盎司咖啡中饱和脂肪含量低于1克)进行分类。在中位随访期9.3年至11.3年间,共发生7074例死亡事件,其中包括1176例癌症相关死亡和1089例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

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咖啡摄入量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相关:每日饮用不足1杯、1~2杯、2~3杯及3杯以上咖啡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1%、16%、17%和15%。但死亡风险降低的益处只体现在黑咖啡以及添加糖、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咖啡中。其中,饮用含咖啡因的黑咖啡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2%、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36%相关,饮用含咖啡因的低糖低饱和脂肪咖啡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4%相关。相比之下,脱咖啡因的咖啡以及高糖高饱和脂肪咖啡没有发现有降低死亡风险的益处。

为什么咖啡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揭示了可能的潜在机制:一方面,咖啡中的咖啡因可通过增加能量消耗和基础代谢率来影响能量平衡,比如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释放脂肪酸进入血液供能,因此,咖啡因可能有利于预防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咖啡豆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有助发挥咖啡对健康的益处,如绿原酸是咖啡豆中的主要酚类成分,在动物和人体研究中均已被证明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脏甘油三酯堆积并辅助降低血压,对心血管有益;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多酚和咖啡因可能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发挥全身性健康益处。

何丽表示,脱咖啡因的咖啡由于去除了咖啡因这一主要活性成分,对健康的积极影响作用会大大减弱。长期饮用过量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咖啡,可能会升高血液中的血糖和胆固醇水平,进而导致代谢紊乱、血管硬化和狭窄等问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咖啡本身的益处。



为更好地获取咖啡的健康益处、规避潜在风险,何丽建议日常饮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优选“纯粹”咖啡。比如优先选择黑咖啡或低糖低饱和脂肪咖啡。黑咖啡保留了咖啡最原始的风味和营养成分,没有额外添加糖和脂肪,对健康最为有益。如果觉得味道过于苦涩,可适量添加一些牛奶(最好是脱脂牛奶)或少量加糖。

把握黄金时段。早上是饮用咖啡的较好时间,此前美国杜兰大学和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表明,与全天饮用咖啡相比,中午12点前喝咖啡与较低的死亡风险有更强的相关性。注意不要早上空腹喝咖啡,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同时要避免晚上大量喝咖啡,否则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严格限量饮用。健康成年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要超过400毫克,推荐每天饮用1~2杯咖啡比较适宜,过量饮用可能导致心跳加速、失眠等不适症状。

特殊人群慎选。孕妇、哺乳期女性及患有胃溃疡、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应咨询医生后再确定是否饮用及具体饮用量(比如每天不超过200毫克咖啡因),避免因为错误饮用让咖啡成为健康负担。▲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