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脚踝在力量传递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人体动力链中,所有动作的力线都始于脚踝。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总结脚踝稳定性不足可能带来的伤害,并教你如何强化踝关节。
脚踝不稳牵连全身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刘俊一介绍,站立、行走、爬楼梯……脚踝支撑着几乎所有涉及足部的动作,其力量与稳定性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据统计,约20%的运动损伤涉及脚踝,而踝关节不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膝、髋甚至腰椎代偿性损伤。
冲击力无法缓冲
脚踝承担行走时1.5倍体重、跑步时3~5倍体重的冲击力,其稳定性直接影响动作效率。
如果踝关节稳定性不足,这些冲击力无法被有效缓冲,可能导致韧带拉伤、软骨磨损,甚至应力性骨折。
导致其他关节损伤
踝关节失衡会通过“动力链”向上传导,增加膝关节半月板磨损和髋部代偿的风险。
跌倒风险升高
踝关节不稳定易造成跌倒,因为本体感觉是身体感知关节位置、运动状态的能力,由肌肉、韧带和关节囊中的神经传感器提供反馈,帮助人体保持平衡、协调运动。
例如踩到不平地面时,脚踝周围的肌肉会瞬间收紧,防止崴脚;而踝关节本体感觉占全身平衡控制的70%,其功能减弱会导致身体平衡能力下降,跌倒风险显著增加。
小习惯影响踝关节稳定性
好端端的踝关节为何会变得不稳定?
结构性因素
崴脚后未完全康复可能导致韧带松弛,容易引起脚踝反复扭伤;
足弓异常,如扁平足、高足弓,会影响脚踝的力学结构,更易受伤;
长期穿高跟鞋等可能导致踝背屈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踝关节活动度。
功能性退化
久坐缺乏运动引起小腿肌肉无力,削弱脚踝的稳定性;
长时间不动,会导致踝关节灵活性下降、神经控制能力退化,增加脚踝损伤的风险。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黄勇福表示,不仅是稳定性,脚踝的灵活性也很重要。除了影响运动中的发力,脚踝活动度不足还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当脚踝背伸(踝关节向脚背方向弯曲,即勾脚尖)角度不够时,可能引起膝关节过伸、骨盆前倾等问题,还会限制下蹲、上下楼梯等活动;
如果跖屈(踝关节向脚掌方向弯曲,即绷脚背)受限,行走时髋关节将无法充分伸展,会导致臀肌不能正常工作、腰部承担额外负荷,进而引发疼痛,增加受伤风险。
3个动作强化踝关节
想要稳定脚踝,不仅需要训练骨骼肌肉系统,以增强力量与柔韧性、强化关键肌群,还需要训练神经肌肉系统来提升本体感觉,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力量,没有神经控制,仍然容易扭伤脚踝;而如果只有神经反应,没有肌肉支撑,脚踝则无法承受高强度运动。
推荐3个黄金动作来强化踝关节稳定性,每周练3天,每天3组,通过6~8周的系统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脚踝的神经控制能力和肌肉力量,减少损伤风险,提升运动表现。
No.1
单腿平衡训练
站立,微屈膝,单腿抬起,保持身体稳定,坚持30秒,再换对侧,左右完成为一组。该动作有助提升本体感觉,可闭眼站在软垫或平衡板上增加训练难度,进一步激活神经控制。
No.2
弹力带踝外翻抗阻

坐姿,右腿伸直,弹力带固定于右脚外侧,缓慢向右外翻脚踝,对抗弹力带阻力,做15次,再换对侧,左右完成为一组。该动作能强化腓骨肌群,预防内翻扭伤(最常见的崴脚类型)。
No.3
提踵离心控制
站立,双脚提踵(踮脚尖)至最高点,用3秒时间缓慢下落,做10次。该动作可增强落地缓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