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温泉鱼疗之后,女子不得不接受截肢(组图)



正在“营业”的小鱼们

对于澳大利亚女子维多利亚·柯索伊斯来说,噩梦来得太过突然。2010年夏天,在泰国度假的她看到了当地特色的鱼疗活动,也就是游客把双脚放入装有小鱼的水箱中,让鱼啄食死皮。好奇的她,便也随着众人去体验了一回。

当时维多利亚并没有在意,鱼疗店看起来很干净,甚至水箱里的水也是她坐下之后新换的。随后工作人员把一堆小鱼放进了水箱,那种酥酥麻麻的感觉,确实是一次很新奇的体验。



维多利亚·柯索伊斯(左图)的不幸都源于在泰国的一次鱼疗(图片来源:yahoo.com)


可是几天之后,维多利亚就觉得不对劲了。她开始觉得脚部不适,等回到澳大利亚后,又出现了发烧和头晕的情况。她不得不去看医生,化验结果显示,她的脚已经感染了希瓦氏菌,并且情况相当严重。

希瓦氏菌(Shewanella)是一类在环境中随处可见的细菌,特别是在水体中很常见。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细菌对人体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如果人体皮肤本身就有伤口,它就很可能进入人体内部并造成感染。



电镜下的希瓦氏菌(图片来源:lla Marushchenko/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维多利亚本身脚趾就曾经被割伤过,留有伤口,而这一次冒险的尝试,让希瓦氏菌在不知不觉中就随着小鱼们的叮咬进入了她的体内。而当她意识到不妙时,已经太晚了。在之后的几年里,维多利亚接受了几次截趾手术,直到右脚的脚趾全部摘除,她才终于摆脱了细菌感染的困扰。

温泉鱼疗,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种养生活动。很多温泉或者疗养会所中都会提供这项服务,并且冠以“去除皮肤病”“美容养颜”“舒缓情绪”等噱头。在这个过程中,关于鱼疗也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法,就比如“退休的小鱼,最后被炸成了小鱼干然后送上餐桌”。

最早的“温泉医生”名叫淡红墨头鱼(Garra rufa),这是原产于西亚热带地区的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大约在2006年的时候,土耳其人最先发现这种鱼可以耐高温,还能啃食人体上的死皮,从而发明了鱼疗。不过目前这种鱼的数量持续下降,再加上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我国温泉中基本使用的不是这种鱼。



淡红墨头鱼一般只能长到14厘米,是最早的鱼疗物种(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

更为常见的“鱼医生”一般有大口似真小鲤(Cyprinella macrostomum)和双孔鱼(Gyrinocheilus aymonieri)。双孔鱼又叫星子鱼或者青苔鼠,是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中南半岛的淡水鱼类。不过这些鱼的价格和进货成本比较高,所以很多鱼疗店会转而使用更为常见并且价格更为低廉的鱼苗——罗非鱼。

罗非鱼(Oreochromis)其实是慈鲷科非鲫属及口孵非鲫属数种鱼类的统称,它们的适应能力极强,不仅能在湖、河、池塘的浅水中生存,也能生活在入海口或者近岸沿海的咸水中。并且它们的食性极广,无论是藻类还是微小动物都能吃得下。当然,它们也能啃食人体的死皮。



不过罗非鱼更多时候是以这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图片来源:网络)

无论是哪种温泉鱼,在“退役”之后都会被直接扔掉,并不会做成菜端上餐桌。其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划算,零食类小鱼干对原料的需求量极大,而这些零星死亡的小鱼苗根本不足以成为稳定的货源。大部分正规厂商制作小鱼干的鱼类其实是海洋中的鳀鱼,都是远洋打捞后再运往厂家生产的。



鳀(tí)鱼,俗称“海蜒”,虽然体型小,但营养价值高,口味鲜美(图片来源:pixabay.com)

不管是外形、种类还是口感,温泉鱼和零食鱼的差别都很大,我们不必担心“人吃鱼吃人”的内循环。另外我们也不用恐惧温泉鱼会传染艾滋病或者乙肝,因为病毒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很快就会死亡,通过鱼疗传播这些传染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温泉鱼疗也并不能称得上足够安全,虽然维多利亚的个案有些极端,但鱼疗确实存在感染皮肤病的风险。这些小鱼主要啃食的是我们皮肤的表皮层,但也有可能会触及到真皮层。鱼一旦咬破皮肤,感染轻重就很不确定了,如果遭遇类似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危险细菌就非常糟糕了。



人类皮肤的结构。表皮层具防止水分渗入,阻隔致病原屏障的作用(图片来源:commons.wikimedia)

而如果小鱼在啄食过患有皮肤癣菌感染等皮肤病患者的皮肤后,再去“服务”他人,就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了。特别是在温泉之中,“高温+死水”的环境更适合一些微生物的生长,也进一步提高了风险。

因此,有皮肤破损、糖尿病或者皮肤病的人并不适合进行鱼疗。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偶尔尝试一次这样新奇的体验并无不可,但如果在鱼疗过程中出现了皮肤异常的现象,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泡温泉虽然非常惬意,但也需要注意安全,不宜浸泡过久(图片来源:fun-japan.jp)


鱼疗有风险,尝试需谨慎。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