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结婚 婚礼摄影师开始花钱“假装上班”(组图)

众筹办婚礼

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了,婚礼摄影师挣不到钱,只好磨刀霍霍向同行。

圈子里有名的摄影老师纷纷开起workshop:租个好看点的场地,搭个布景,找一对模特,邀请菜鸟摄影师组团练手。

一场workshop招15个学员,每个收费6800,三天到手10万。

摄影老师算完帐恍然大悟:这钱可比拍婚礼好赚多了!


到底接了几次婚啊!


当你点开某位婚礼摄影师的作品集,眼前跳出一对俊男美女:他们牵着手穿过晨雾中的森林草地,面庞被柔和的光线镀上一层金边,微笑里还带着几分青涩。

再点开另一位摄影师的主页——咦?这不是刚刚那对新人吗?只是换了一个机位。

 



第三位、第四位……你终于开始怀疑:这俩人,到底结了几次婚啊?

答案是:一次也没结。你看到的,是婚礼摄影师们参加workshop之后,产出的样片。

workshop,听起来很时髦的一个词,直译过来是工作坊,说大白话就是短期培训班——找个老师现场教,学员跟着边动手边学。





这两年,婚礼摄影圈也开始流行起workshop,老师们都把课程包装得很漂亮:如何运用光线、如何引导模特情绪、如何让照片充满生命力。

说是进修,其实两三天的课程当然学不了多少真东西。大家心里有数,同行聚在这里,就是来拍素材、凑作品集、冒充客片吸引顾客的。

众所周知的摄影三要素:模特好看,模特好看,模特好看。

workshop请来的模特当然好看,而且还专业。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转头最上镜,什么时候该给情绪,不用摄影师开口,就能精准进入状态。



整个拍摄过程高度可控,背景是为了拍摄精心布置过的,没有土得掉渣的大红喜字,没有七大姑八大姨不断闯入镜头。

连天公都作美,下雨的日子直接换场次,想要微风的效果,那就等风来再拍。

学员们拍拍脑袋、按按快门,课还没上完,朋友圈和小红书的更新素材已经攒够了。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地回家,心想:“我可以了!我也能拍那种电影感十足的婚礼大片了!”



但等真正的客户来了,情况就不那么美好了。

摄影师风风火火回到老家的四五线城市,满脑子还都是玻璃房、落日光和高定婚纱,结果一落地就撞上了现实的铁门。

新郎见到镜头就僵成柱子,新娘被长辈和流程压得心烦意乱,根本顾不上什么情感流露。



现场布置当然也和电影感没啥关系,大多数时候是在本地酒店二楼那种灯光偏蓝的宴会厅,舞台是“金色镂空+紫色幕布”的经典搭配,一边放着《今天你要嫁给我》,一边有人嗑瓜子、喊孩子。

好不容易找好机位,新娘舅舅端着烟盘站了过来,冲镜头笑着比了个“耶”。半天下来拍到的不是浪漫爱情故事,而是“大型家庭聚餐纪实”。

“Workshop”不是教你怎么拍理想的婚礼,而是直接给你一场理想的婚礼让你拍——至于现实中遇到的婚礼长什么样,这workshop上可不教。

摄影师你睡了吗?

“我丑得睡不着。”

小红书上,几乎每天都在有新的婚礼跟拍避雷笔记诞生。

大家吐槽的内容五花八门:构图不行、光线不行、修得不行。但情绪都是一致的:一辈子就一场的婚礼,你这给我拍了个啥。



她们晒出摄影师挂在主页上的样片,和自己婚礼当天真正拍出来的成片对比:一个是晨雾森林里的拥吻,一个是饭店门口的大红地毯上呆若木鸡;一个是轻盈如梦的自然光逆光照,一个是筒灯直射下的新郎油光满面。

“简直!就是!诈骗!”

这就是从workshop出师的摄影师经常会遇到的场景。





真正的婚礼现场充满了不可控的变数,对摄影师的反应速度、临场判断和捕捉瞬间的能力都有很高要求——而这些,恰恰是workshop里体验不到的。所以,他们往往成了新人避雷笔记里的常客。

这些摄影师大多是刚入行不久的小白,实战经验有限,想通过几次workshop拍出几张像样的片子,用来包装成作品集吸引客户。

这一决策的重大失误之处就在于,它为客户带来了不切实际的预期。



客户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这些精致的样片,以为那就是摄影师的真实水平,自己来拍也能有个八九不离十,结果拿到图,两眼一黑。

摄影师也很委屈,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但他们又不敢真的在评论区说:主要是因为模特长得好看。

而在现实中,workshop型摄影师往往能精准匹配上一类特别“难伺候”的客户。

因为对婚礼摄影要求不高,凑合着拍拍就算了的新人,一般会直接选婚庆公司合作的摄影师,拍成啥样都是它了,留个纪念就行。



那些本身对摄影有要求,对婚礼照片有期待的新人,才会在社交平台上四处刷图、自己找摄影师。

婚礼跟拍行业,价格跨度很大,便宜的一百块,一千出头,业内叫得上名的,两三万一场也不稀奇。

大家基本都是第一次结婚,又不是专业搞摄影的,对什么样的价格能找来什么样水平的摄影师,认知其实很模糊。



一方面,大多数人预算有限,注重性价比;另一方面,他们的审美又被小红书、抖音、INS这些平台喂得越来越“高级”,一个比一个精致。

而workshop产出的作品,给人一种三千预算,能拍出三万质感的错觉,刚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拍完当然容易翻车,结果就是摄影师和新人彼此怨念拉满。新人觉得你诈骗,三千块就拍了个这?摄影师也满肚子苦水:三千块就这个水平啊,你要什么自行车。

拍摄费用到底贵不贵,这也是摄影师和顾客最难达成共识的地方,顾客认为一场跟拍几个小时就要收两三千,实在太贵了,一天三千,一个月岂不是9万。





在摄影师眼里,这账可完全不能这么算,首先一个月适合结婚的黄道吉日就那么几个,其次从前期的沟通,到现场的拍摄,再到后期修图,这些都是劳动。

更别说还有器材的成本,学习摄影的成本,上workshop的成本。



摄影行业有很强的马太效应。

越是价格高、知名度高的摄影师,越容易接到资源最好的婚礼——客户预算高,选的酒店、场地、妆造、婚礼策划自然也都在线,光是窗帘颜色和花艺风格都自带滤镜buff;新郎新娘大概率也会长得好看、状态松弛,拍出来怎么都好看。

反过来,那些刚入行的摄影师,想拿到一个预算两三千的单子都得卷上几轮,接到手的可能就是村口饭店的流水席,拍出来效果大概也不会太好,毕竟摄影受限于环境、布光、人物状态和种种现实因素。



久而久之,好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样片越拍越高级;新人一刷社交平台,到处都是充满电影感的纪实大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那些看起来“随手一拍都很美”的作品,背后是整个婚礼都在为拍照服务。

新人看图下单,菜鸟摄影师没有好看的图,就永远也接不到预算高、环境好的“优质单子”。

没有资源拍出好作品,没有好作品吸引资源——这成了一个标准的恶性循环。

这当然是个商机,workshop就这样出现了,像预制菜一样,菜鸟选手稍微加工一下就能端出一盘很像样子的佛跳墙。

相当于大家众筹办场漂亮婚礼,老师抽组织费,学生花钱买作品,各取所需。

而且,参与这场“众筹婚礼”的,远不止摄影师。



△婚礼策划提供的场地布置

大多workshop场景背后,其实是一次行业内部的资源置换:婚礼策划提供场地和布置,把样片当成宣传素材;婚纱店借机会出镜几套新款礼服,打个软广;化妆师也能顺便拍些作品集用的特写。

是不是听起来特别努力?各方竟然出钱出力办假婚礼,营造出自己「有活接」的假象,太卷了。

主要是因为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近几年结婚人数持续下滑,婚礼市场整体缩水,相关从业者都在抢一块越来越小的蛋糕。根据民政部数据,2014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还是1306万对,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掉到了610万对,整整腰斩。

就算结了婚,也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大操大办。不摆酒、不拍视频、甚至连婚纱照都不拍。



整个婚庆行业都被这一轮冷风裹挟着:婚礼策划接不到单,婚纱店压着库存动不了,化妆师靠朋友圈零散接活,摄影师就更别提了。

所以,一场又一场的workshop,其实是整条婚庆产业链的自救。

说到底,一个行业快混不下去的标志,就是坑不到外行只能坑同行——婚礼是假的,但收学员的6800块学费是真的。

如果所有行业的尽头都是培训,韭菜还是太好割了。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