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叫停”米价飞涨 41万吨大米去哪了?(图)

时隔18周,日本终于“叫停”了一路飞涨的米价。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截至5月4日,市面上一袋5公斤大米均价是4214日元(约合207元人民币),较上一个统计周期下降19日元。当前,日本大米价格是去年同期的2倍,销量却比去年同期上涨14%。

日本“米荒”远未结束。



日本东京一超市内,大米已售罄。图/潮新闻

2024年8月,日本米价高企、民众买不到米的情况愈演愈烈。

为平抑米价,日本政府鼓励农户增产。2024年10月,日本预计全年大米产量为683万吨,较2023年增加约18万吨,预计主食用米的需求量为674万吨,这个数字已连续第11年下降。

今年2月,日本宣布释放21万吨储备米,通过竞标方式分配给JA全农(以下称“日本农协”)等收购单位,并承诺一年内等量回购以防止价格崩盘。3月底,7万吨大米被再度竞标,日本农协等4家单位累计中标6万多吨,占投放总量94%。

从生产端和供应端看,日本大米应当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何米价仍居高不下?

在今年1月的调查中,日本农林水产省发现,尽管2024年的大米产量增加了18万吨,但日本农协等大型集货商收购的大米比上年减少了23万吨。一增一减,大约有41万吨的大米“去向不明”。

不少日媒认为,这大概率是“囤积居奇”。大米流入供应商手中,商人“持米观望”。另有观点认为,如果当真是大米投机,政府在今年释放大批储备米时,应该会相应出现抛售潮,然而该现象并未出现。

众说纷纭之下,米价真相宛若罗生门。有分析认为,米价高可能还真不是“投机分子”搞的,而是反映了市场实际的强需求。无论是刚刚达标的大米产量,还是政府投放的储备米,对于已经产生恐慌的消费者和市场来说远远不够。



2024年7月26日,在日本东京一家连锁超市,一名男子经过摆放大米的货架。新华社发

另有犀利观点说,大米不足的根源其实是“减反政策”。

“减反政策”是日本特有的“稻作生产调整”。1971年起,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户减少稻田耕种面积,将部分土地用于休耕或种植替代作物。为的是避免出现大米生产过剩,以期稳定米价。

得益于该政策,日本确保了大米市场无过度供给,稳定了农民收入,起到了“减产保价”作用。然而,“减反”的弊端逐渐显现。长期刻意压低产量导致了结构性短缺,也限制生产效率提升。2018年,该政策被叫停,但是“遗毒”未清。

为保护本国的粮食产销,日本还有一招——对大米实行高度保护政策。

日本每年仅有10万吨的免税进口配额,超过部分要征收相当高关税。有报道称,日本征收的大米税达778%。在近期日美两国贸易谈判中,大米也成了“筹码”。美国政府不仅批评日本的大米“保护主义”,还要求日本扩大对美的农业进口。

这样来看,即便国际粮食市场大米产量充足,但若是日本想用国际大米“救市”,还得想办法克服一下自家的“门槛”。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