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被打、三大败局接连发生!印度彻底破防(图)

飞机被打不是最难的,三场败局接连发生,印度彻底破防了。

印巴空战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本想用欧洲最强战斗机“阵风”远程虐一把巴基斯坦,没想到被巴军打了下来3架,沦为全世界的话题。

博主“豪哥哥”制作的调侃视频,火爆了全网,还被巴基斯坦国防部转发到了X平台上。印度网友看到后嘴都气歪了,扬言要到联合国告状。



然而,比起外界嘲讽,老大哥美国的“背刺”更让印度人难受。

特朗普多次强调,是他用贸易政策施压,印巴才同意停火的,“如果不停火,贸易就免谈”。消息传来,印度风中凌乱。

要知道,特朗普发布“对等关税”政策后,自降关税以求和的印度,本以为能获得最大回报,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希望利用中美贸易战做大印度制造业,夺走“世界工厂”的宝座。

结果呢?美国居然先跟中国和解,一口气砍掉115%的关税。进口商连夜到中国进货,集装箱的价格都被抢到飙升。

这边呢?美国还坚持对印度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关税。凭此一项,印度人就要向美国多交19亿美元关税。

印度,为什么如此“水逆”?

飞不起来的大象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印度的军事强国梦,已经是碎了一地。

据说莫迪童年时期,参加过一个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这个团的成员,跟90年代的香港古惑仔一样,一言不合就干架。

登上印度总理的宝座后,莫迪就开始向14亿印度人“画饼”,宣称要打造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建设亚洲最大海军基地。

2019年印巴边境冲突的时候,莫迪本以为这是一个展示印军实力的好机会,没想到闹出了不少笑话:一架印度运输直升机坠毁,一架苏联时代的印度战斗机被巴基斯坦击落,一名印度飞行员被俘。

痛定思痛,莫迪开始疯狂砸钱,提升印度国防。

2013-2014财年,印度国防开支将为2万亿印度卢比。到了2025-2026财年,印度国防开支已经飙升到6.81万亿印度卢比。

十二年时间,增长了2.4倍。

可是,这笔钱却没有用到“正途”上。印度军队供养了140万人,普通士兵的服役期高达17年,退役后还可领取高额的养老金,很多军人养尊处优。印度武器装备预算只占国防总预算的26.43%(东方大国约为40%)。

有限的装备经费,每年还要大量采购国外的武器,由于采购系统有较多漏洞,所以被不少印度军官装了空子,骗取经费。

本来印度也想扶持一批军工企业,发展本土军工产业。没想到企业迅速腐化堕落,疯狂贿赂,把劣质军工产品包装成先进武器。

另一方面,海外武器的采购流程走向了冗长死板的极端。印度采购一款武器,需要至少五个委员会,涉及国防/财政/预算三个部门,耗时长达数年。这就导致,印度很难获得最新一代的武器装备。

印度军官虽然办事不太行,但营销能力很强,经常搞花里胡哨的阅兵仪式,把民众哄得很开心。



不过,纸包不住火。刚刚结束的印巴空战,就狠狠地打了印军的脸。不管花巨资购买的法国和俄罗斯战斗机,还是本土生产的无人机,都被巴基斯坦打得现形。

要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有绝对的国力差。截至2023年底,印度有14.38亿人口,是巴基斯坦的5.8倍。2023年印度GDP为35499.19亿美元,是巴基斯坦的10.5倍。

歼10-C和霹雳15空空导弹,彻底击碎了印度的军事强国梦。



比起军事上的一时挫败,更让印度破防的,是制造业上的节节败退。

莫迪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战略。



他当时提出三个具体目标:首先,制造业年均产值增长12%至14%;第二,到2022年,新增1亿个制造业工作岗位;第三,到2020年,确保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5%。

与此同时,莫迪推出了刺激制造业发展的四大政策:推出“生产关联刺激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出口、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进口。

2020年3月以来,印度先后将手机制造、医药、汽车、半导体、钢铁、新能源等十多个领域纳入“生产关联刺激计划”(PLI),通过提供价值2300亿美元的财政补贴,来鼓励工业企业发展。

令人尴尬的是,如今来看,三个目标全部落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4年到2021年间,印度制造业年增长率只有2015年超过了12%,其他年份均低于10%。2022-2023财年,印度制造业增速仅为0.6%。

印度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处于震荡下行期,从巅峰时期的18%降到了如今的15%,距离25%的目标越来越远。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梅赫罗特拉估算,从2019年到2023年,城市就业人数减少了近900万,印度的农业劳动者数量增加了约6000万人。

工人越来越少,农民越来越多,出现这种诡异的劳动力流向,还有资格叫“现代化国家”?



印度三星电子工厂大罢工(图源:路透社)

从工业部门来看,只有手机和制药业取得了成功,其他行业表现都不及预期。

在太阳能领域,根据印度可再生能源部2024年12月的评估报告,12家参与制造业激励计划的公司中有8家预计无法达标。在钢铁领域,58个获批的PLI项目中,有14个因进展缓慢而被撤销或终止。

印度,与一流制造业强国之间,似乎还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



很多人以为,这些年由于资本转移,印度已经成了全球巨头企业的投资沃土。

其实,这方面其表现依然很失败。

印度政府确实很努力,向全球资本抛出了橄榄枝,莫迪亲自扮演‘印度招商员”身份,每次参加国际经贸活动,都会与各国企业家交谈,当面给出一些诱人的招商条件。

在莫迪的推动下,印度政府还出台了《2016年印度全面改革外资直接投资规定改革法案》,放开了对外资的限制。

2024年7月18日,印度投资局执行长拉伊接受美国彭博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今后7年内,印度计划每年吸引1100亿美元海外直接投资,以推动国内经济增长。

莫迪提供的优惠政策,加上印度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全球企业的目光。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等经济大国的产业和金融资本,快速涌入印度。

但是,很多企业真正入场后才发现,印度其实对外资并不友好。

沃尔玛、亚马逊、通用汽车、福特汽、富士康、三星、小米、OPPO等企业,都在印度吃过亏,被印度流氓和政府部门轮番盘剥。有人调侃,“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也别带回家”。

印度的营商环境如此糟糕,吓退了不少跨国公司。2014年初至2021年11月,多达2783家外国公司离开印度。这一数字约占在印外企总数的六分之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显示,2023年印度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下滑至280亿美元,暴跌超过40%,而此前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年均都在400亿美元左右。

不只产业资本,国际金融资本也在撤离印度。2024年10月至今,海外投资者从印度股市的撤资规模接近290亿美元。

残酷的现实,把印度人从资本强国梦中拽了出来。



从军事,到制造业、资本,梦想逐个破碎,怎一个惨字了得。印度,似乎陷入了“越努力越不幸”的宿命。

自由市场、工业原料、原始资本、基础设施、消费市场、劳动力、科教体系……该有的市场要素,印度都具备了。

但是,建国70多年,印度还停留在二流国家的水平,军事上无法压倒巴基斯坦,工业竞争力甚至不如越南,对资本吸引力远不如中国。

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永远存在着巨大落差。想让印度这头大象飞起来,难于登天。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