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对全国14亿人讲话 就像打了大胜仗(组图)

唐驳虎主笔

莫迪向14亿印度人发表讲话,镜头前春风得意的样子,一点都不像刚打了大败仗。日前,印度总理莫迪在面向14亿印度人的全国电视讲话中,以近乎胜利者的姿态对外表示,印度只是“暂停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如果印度未来再遭受恐怖袭击,印方将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



【莫迪对14亿人发表讲话,一点都不像刚打了大败仗】

莫迪还强调,如果印巴双方能够进行对话,那么印度只会与巴方谈恐怖主义问题,谈巴控克什米尔问题。如果巴基斯坦想要“自救”,就必须“清除国内的恐怖主义基础设施”。

在谈到核安全问题时,莫迪称他的国家“不会容忍核讹诈”,印度将监视巴基斯坦的每一步行动。

在印度河水资源问题上,莫迪则宣称“水和鲜血不能共存”,暗示不会与巴方商讨恢复《印度河水域条约》的问题。

在印巴两军刚刚停止交战,双方正式的和平谈判还未开始的情况下,莫迪作出如此强硬的表态,首要目的是配合国内的“胜利宣传”,来维持其政治强人的形象,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将印军战败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莫迪在新一次全国电视讲话中放了狠话】

这番强硬表态也足以说明,在印巴两国积怨已久的情况下,双方很难彻底消除分歧,避免再度因为突发事件爆发武装冲突。

莫迪政府现在的态度十分明确,就是要先在解决克什米尔恐怖主义的问题上取得进展。可在印巴之间,恐怖主义问题很难谈出实际效果。

事实上,印巴情报部门暗中支持对方境内的反对派武装乃至极端组织,早就是半公开的事,但此次引发印巴冲突的印控克什米尔恐袭事件,确实与巴基斯坦方面没有太大的关系。

巴基斯坦近些年面临着政局不稳、经济发展缓慢等诸多内部问题,无论是本届政府还是巴军方,都不希望在现阶段,与综合国力更强的印度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因此没有理由冒险挑动激进组织在印方控制区发起袭击。

此次恐袭事件,更多地是莫迪政府地方政策的一次反噬。宣布对事件负责的“克什米尔抵抗运动”,就是莫迪政府大量向印控克什米尔移民,试图改变当地人口结构所催生出的新兴激进组织。

莫迪政府对此心知肚明,可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政策的失败,反而是选择了遵照传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对外转嫁矛盾。


【印度对外转移矛盾的冒险行动,最终导致自己遭受了军事失败】

这一切都决定了,巴方不会在“克什米尔抵抗运动”的问题上向印度作出任何承诺,任由印度人将“黑锅”扣到自己头上。

同时,莫迪政府现在明确提出了,要巴方清剿境内威胁印度安全的激进组织,巴方大概率会对等要求印度,停止支持俾路支分离主义势力等威胁巴方内部安全稳定的势力。

但在敌对数十年后,印巴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双方同样很难作出有实际意义的承诺,并通过实际行动满足对方的要求。

可以预见到,无论印巴此次能否通过和谈顺利解决冲突,恐怖主义威胁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印巴仍旧有可能因为一场突发的恐袭事件,爆发新一轮武装冲突。

此外,莫迪政府希望能够有效利用此次危机,逼迫巴基斯坦在印度河水资源问题上让步,修改上世纪60年代双方签署的协议,让印度可以使用更多的印度河水资源。

但印度河水资源是巴基斯坦国内农业灌溉与水力发电的基础,双方在此事上没有太多协商的空间。


【水资源问题将会是印巴的一个主要博弈点】

不过,由于此前协议的限制,印度在上游地区的水资源调配能力有限,只能做到短期切断下游的水资源供应,等到水库水满就必须开闸放水。双方围绕水资源问题的争吵,不会立刻引发下游的人道主义危机。

但若印度在上游开始新的水利工程建设,要在事实上改变水资源分配,巴方不会无动于衷,双方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依旧存在。

可以预见到,印巴日后在阿联酋等地的磋商,不会进行得太过顺利,在战场上获得胜利的巴基斯坦,现在不会在谈判桌上退让,任由莫迪政府胡乱开价,双方最后彻底谈崩,重新在边境爆发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依旧存在。

即便双方最终能够达成协议,也将是一份临时性文件,无法就克什米尔、恐怖主义威胁、水资源等问题制定有效的长期政策。


【莫迪的强硬表态延续了印巴长期对峙的紧张基调】

一言以蔽之,莫迪的强硬表态不仅延续了印巴长期对峙的紧张基调,更凸显了双方在恐怖主义、克什米尔及水资源等核心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

尽管此类言论短期内可转移国内矛盾、巩固政治形象,却无助于破解两国互信缺失的困局。

历史积怨与战略博弈使印巴之间的任何实质性妥协都步履维艰,两国或将陷入“冲突-谈判-冲突”的恶性循环。

国际社会的斡旋虽能暂缓危机,却难以根治双方根深蒂固的分歧,在火药味与外交辞令交织的南亚舞台上,长久和平仍旧遥不可及。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