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20服役规模一直是美国关注的重点问题
早在2018年,歼-20刚刚开始服役时,美国众议院就从“高级专家”那里,得到了“歼-20将生产500多架”的推测。但仅仅两年后,另一位专研东亚问题,并为歼-20意义撰文的学者艾布拉姆斯,就把这个数字提高到“超过700架”,接近早年美国空军要装备750架F-22A规划。后面随着美国观察到歼-20产能一再扩张,最终出现了“1000多架”的终极数字。从四代机明确“重型机”的理念开始,不是没有重型机突破这个数字,但歼-20的道路确实很有标志性。

▲F-22A只服役180多架让美国空军懊恼不已
严格来讲,国内先后装备的“侧卫”系列重型机,数量其实已经不下千架,但型号过于繁杂,从最初的原装版苏-27SK,到现在的歼-16,甚至是终极四代半歼-15T,都能纳入这个范畴。有趣的是,“侧卫”在俄罗斯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从经过改造的苏-27SM,到后面的苏-30SM,甚至是苏-35S和苏-34,组成不可谓不复杂。中俄四代重型机都出现这种混乱,本质上是因为冷战结束后,双方重型机的发展节奏都被意外打乱,很多时候都是“见招拆招”。

▲歼-16是陆基“侧卫”的巅峰之作
相比之下,美制F-15的服役历程,才是正常节奏:最基础的F-15A/B生产了400多架,其中大约400架交付美国空军,以色列通过两次采购获得了零头;升级版F-15C/D作为中坚力量,装备了500多架;大改型号F-15E生产了500多架,其中大约一半是美国自用版(不算至今仍然存在悬念的F-15EX)。歼-20服役早期因为国产动力表现不佳,不得不使用AL-31FM作为过渡,直到涡扇-10彻底成熟后才衍生出新版本,产能也随之大增。

▲F-15系列的早期服役过程堪称标准
更进一步的涡扇-15上机,甚至是双座改型歼-20S,则会在未来继续丰富歼-20系列的子型号。相比于“侧卫”在漫长的服役时间里缓慢演变,歼-20的迭代快速又猛烈,和冷战巅峰时期的F-15分外接近,本质上是因为“侧卫”并非常态,后两者才是大国空军发展重型机的典型。事实上,随着歼-35走到即将服役的关口,历史正在重复——美国空军当年就是先服役大量F-15,然后用F-16辅佐,同时大量对外出口这款中型机。

▲F-16的核心特性是数量
如果不是冷战结束,F-35项目又发展缓慢,美国不得不在2006年拿出四代半“F-15E+”,争夺高端战斗机市场,F-15本应该是由极少数国家分享的顶尖装备。这与冷战结束前苏-27并未出口,现在歼-20也不考虑外贸市场的做法,基本一致。说白了,参照美苏巅峰时期的经验,“歼-20生产1000多架”并不是很夸张的数字。而这款重型五代机,在获得先进作战体系的加成,又有足够庞大的装备数量支撑后,效果可想而知——既然数年前歼-20微露锋芒,就让美国空军畏惧不已,那么未来1000架歼-20的惊喜就不会小。

▲歼-35的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相比之下,量产在即的歼-35则与F-16的发展路径类似,正好能衔接五、六代机的装备发展空档,也就是在未来歼-20生产步入尾声,歼-36又尚未大规模量产时,扛起战斗机更新换代,并对外出口的重任——当年F-16就是这么填上F-15和F-22A的空档的。只不过,这一幕是美国航空工业的巅峰,F-22A后面受冷战结束的影响,半途而废,而对中航工业来说,辉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