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三件套:中年转行“最热门赛道”(组图)




做律师,如今和送外卖、跑滴滴并称为中年人的“再就业三件套”。

其原因在于,这三者的起步成本都很低。对于律师来说,只要通过法考,就拿到了进入行业的敲门砖。而做律师因为社会地位更高、工作时间更自由,成为了其中最热门的赛道。

法考,全称是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正在逐年增高。

2023年,法考客观题报名人数为86万人,相比2022年增幅5.26%。到了2024年,人数超过86万人,增长了12%。数据预测,今年法考的报名人数将首次突破100万人。有机构随机调查,发现报名考生中年龄在26-35岁的占47.36%,接近33%的考生年龄在36-50岁。

徘徊在失业边缘的中年人,将法考视为人生后半场的谋生手段;体制内工作者,期待自己能通过法考多一个选择;即便是收入稳定的中产们也希望换个赛道,走上一条“既自由又没有收入上限”的道路。

然而,律师真的是中年人重启人生的最佳选择吗?

截止到2024年年末,全国律师人数已达到80万人,预计在2025年年末,这一数据将达到90万人,有法律界人士发出疑问:“律师都转行了,怎么还有大把的人涌进来?”

另一边,法考终究不是一场容易的考试,每4-5名考生就有一位弃考。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和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报名法考也不过是没有结果的徒劳。夹在工作、家庭之间忙忙碌碌的中年人,他们到底因何出发?最终又收获了什么?

我们找到了三位参加法考的中年女性,请她们聊聊自己的法考经历。或许她们备战法考的出发点有差异,最终也没有都成为律师。但无一例外的是,这场考试长期而深刻地改变了她们的生活。



“不甘躺平,我在40岁的年纪折腾自己”

@于扬 42岁

我的网名叫“非典型的于律”。在40岁的年纪,从一名电气工程师转行做律师,这不是一名律师的常规成长之路。

此前,我的求学路很顺利,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专业读到了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了瑞典的全球五百强企业ABB集团工作。

钱多事少没压力,对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份理想职业。但瑞典人烟稀少,对当时才20多岁的我来说,缓慢的生活节奏、毫无挑战的工作内容就像“温水煮青蛙”。在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声中,我辞职回国了。

回国后,正好赶上经济发展迅猛的那段时间,我拿着国外薪水的零头,从最底层的助理工程师开始做起,慢慢做到了高级工程师,最后进入管理层。



然而,工作十几年后,随着国内企业同类技术水平的日益成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外企精英的职业光环越来越弱,甚至感觉自身工作的价值感也渐渐变得可有可无。尽管维持现状也能舒舒服服地一直做到退休,但爱折腾的人,总是闲不下来。

电气行业女性占比不多,在男人堆里打拼这么多年,我突然很想换一种工作体验。

我首先考虑的职业是大学教师,但进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要求有博士学位,硕士学历的我没有兴趣再去读个博士,无奈只能放弃。于是,我开始琢磨是否能试试当个律师?

我在网上看到许多经验贴,法考过来人都说,只要愿意花时间、下功夫,通过法考并不难。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先去听了罗翔老师的刑法课。他的讲述幽默风趣又接地气,我发觉法律比我想象的更有意思,更坚定了要报名法考的决心。

当时法考报名开始实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政策,也就是说,在2018年之前入学或取得学籍(考籍)的大专或本科(高等学校学历)考生,不需要是法学专业,都能报名参考。

没有一丝犹豫,2021年10月,我取消了一切娱乐活动,每天一下班就扎进书房备考。时间紧张,又没有基础,我经常学到半夜一两点,好在没有其它事情干扰,学习非常高效。



我的备考书桌

四个月后,突然的怀孕打乱了我的计划。作为高龄产妇,我的身体反应非常大,紧接着还生了一场大病,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最难受的是,我发现预产期撞上了客观题的考试日期,到时未必能上考场。

出于安全考虑,家人都劝我不要再备考:“先缓一缓吧,身体和孩子要紧。”但已经开始的事,不管结果如何,我一定要画个句号。这个念头,支撑我坚持到了最后。等身体情况允许后,我重新拿起书本。

考客观题的时候,我怀孕已有九个多月,宝宝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考试那天,我是带着胎心仪和氧气瓶进的考场,老公开车拿着待产包查好了去医院最近的路线后就在考场外随时待命,这场考试,让全家人都悬着一颗心。好在过程没有意外发生,我的客观题也顺利通过。



即将临盆的我在考场外候场

后来在主观题的备考过程中,我不得不一边带娃一边学习,还好有家人的支持。我老公是一名体育教练,为了带娃,他不得已停掉了很多课。距离考试还有40多天时,我把四个月大的孩子全权交给了他,自己每天早出晚归,随身带着吸奶器,去自习室认真备考。

学习的过程是沉浸的,我着迷于法律的逻辑之美,愈加确信自己未来要成为一名律师。

历时一年半,我最终以主观题130分的成绩一次性顺利法考上岸。主观题出成绩第二天,我就开始准备简历,寻找实习机会,几乎每天都要投出二三十份简历。

大龄转行、没有经验、还要照顾孩子,求职过程中我遭遇了很多拒绝。但之前的工作经历让我的心变得更加强大,我想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有结果。一周后,我终于成功找到一家北京的律所,实习工资7000,缴纳五险一金。

做实习律师真是相当辛苦,这一年加的班比我过去十几年加班的总和还要多,每天八九点钟下班是常态,有时忙起来晚上十一点多才能下班。我每天最怕的是有人来咨询问题,而我答不上来,只能边做边学,提前做更多的准备。

团队律师都是比我小10多岁的95后,他们很热情,有经验、思维灵活,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起草法律文书、收集证据材料、庭前演练庭后复盘、跟法官和当事人充分沟通……在这些具体的工作中,我一步步找到做律师的成就感。



在看守所会见嫌疑人

我清晰记得主任带我接的第一个案子。看着桌子上厚厚的材料,我内心难以抑制的激动——意识到自己真的是个律师了。

我的当事人是家政府机构,被诉2800万的赔偿,那个案子我下了很多的功夫,实地走访、调查取证、研究诉讼策略,提出反诉,最终双方调解结案,当事人也很满意,至今想起都是漂亮的一仗。



改行做律师后去拍的形象照

2024年9月,我正式成为一名独立执业律师。作为律政新人,我目前案件量并不大,标的额也不高,收入也只是做电气工程师的五分之一,但我倒也不焦虑,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一个需要逐步积累的过程,我很享受这份职业的自由,也看好未来的前景。



“体制内搬砖,我要为自己再铺一条路“

@蕾蕾 40岁

研究生毕业后,我通过事业编考试进入了家乡的地市级电视台,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彼时电视媒体还很辉煌,在一个三线城市,记者是一份带着光环的职业。

参加法考的念头由来已久。我身边有一些做律师的朋友,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会第一时间向他们咨询。但体制内的工作,虽说不会大富大贵,但至少能保证吃穿不愁,我的想法一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转变出现在2018年年底。经济形势的影响、自媒体的冲击、环境的制约……传统媒体发展如落泥潭。行业不景气,成为媒体人心头的一根刺,那时候我就担心,再过几年,自己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毫无一技之长,被社会淘汰的中年人。

那时候再开始是不是已经太晚了?想到这里,我决定真正投入到法考中去。

准备考试就是与人的惰性战斗的过程。每天看着朋友们悠闲的生活,自己却在苦哈哈地泡自习室,内心常常动摇。一开始备考的时候,我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过不了也正常,就当作拓展知识了”。



手机里的照片只有孩子和复习资料

让我能彻底做好法考的心理准备是因为我的儿子。当时他四岁半,为了备考,我把他交给公婆带,只有周末会抽空跟他见一面。

已婚已育的中年女性想要做出改变并不容易。每次我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他都会难舍难分地抱着我哀求:“妈妈,我不想走,你能不能再陪陪我?”现在想起来,都让我心头一酸:孩子正是需要我陪伴的时候,却因为我的考试做出牺牲,那我不能白白浪费这些原本可以好好陪伴他的时间。



备考时,每次陪孩子玩都会拍照

备考终于变得紧张起来。工作日,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听课,七点半出门上班,中午我就在办公室支个躺椅,耳机也是全天戴着,工作间隙就会打开课件,听课跟进度,下班回家继续学习到晚上十点之后。

我推掉了所有应酬,节假日几乎不下楼,也经历了无数次崩溃后的重新开始。尤其是遇到啃不动的知识点,次次都会选错,反复质疑自己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对完答案我崩溃大哭,压抑数月的情绪喷涌而出,但想到当天的学习进度还没有完成,只能擦干眼泪,重新捡起书本。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考试前。我体重掉了十斤,肌肉流失严重,胸口的肋骨清晰可见,内分泌失调导致我患上了严重的皮炎。



遇到重点知识,拍下来抽空就背

客观题出成绩的那天晚上,我内心焦灼,坐立难安,电脑页面打开那一刻,感叹付出还是值得的。我的客观题成绩213分,稳超及格线,接着也顺利通过了主观题考试。

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后,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做点什么,但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也由不得我计划。三年疫情,什么行业都不好干,自然也包括法律行业。现在,我仍然没有离开体制内,对我来说,这也是最稳妥的决定。

那么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备考到底有何意义呢?

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思考过。

如果说法考给我带来了什么,应该是让我的内心更加坚韧。步入中年后,我和很多天赋平平的同龄人一样,按部就班的努力工作、照顾家庭,过程中常常质疑自己,陷入内耗与无意义的漩涡。但法考让我又一次通过付出相信了自己的能力,“原来我还行啊”。

现在我仍然会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很多难题,但我总有一个这样的心理暗示:那么痛苦的法考我也走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难倒我的?如果有,那就死磕,把它啃下来就行。

至于以后会不会进入法律行业,我觉得完全有可能。无论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与其无休止的内耗和干等,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停下来,付出终将会在某一天看到回报。



“法考群里,我是最没优势的那个”

@曼玉 35岁

萌生法考的念头,是因为这几年我所在的房地产行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冷酷的寒冬,很多同行陆续走入了漫长的失业、求职的死循环。

去年,我刚从上一家房地产企业离职。临近35这一年龄节点,我开始思考以后的人生规划,是继续在这条路上顺势而为,还是换条赛道,搏一下人生的可能性?像我这样的中年地产人,如果不做房地产,我到底还能做什么?

毕业后我一直在房地产公司工作,全年无休、不谈恋爱、随时在线……足够年轻和拼命的我在几年内就从普通策划做到了营销总监,收入水涨船高,更在一次次突破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然而,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透支精力的日夜,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收获物质回报与成长的同时,也悄然侵蚀着我的健康。

2014年,我身体里出现了一粒囊肿,两公分大。当时房地产业红红火火,我一直没时间处理,心想问题应该不大。等到2021年的体检,发现这粒囊肿长到8公分,这才抽出时间做了手术。



地产事业最红火时的我

35岁是人生的“折叠分水岭”,年轻不知疲惫的身体不可能一直存在。当我思考,自己还能做什么、还想做什么时?第一个跳进我脑海的答案就是律师。

参加法考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我审慎权衡后的职业抉择。我始终对律师行业怀有热忱,在律政类节目中,法律工作者以专业捍卫正义、用智慧破解难题的场景,令我心驰神往。

2024年年初,我把法考郑重列入自己的年度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启学习。进入7月备考关键期,我也进入了冲刺状态,给自己立下“一周啃透一本书”的铁律。如果平常工作太忙,周末我会从早上六点一直学到晚上十点,花十几个小时去完成计划。



被详细标注的复习资料

真正开始进入学习状态,我发现我的想法还是太简单了,跨专业备战法考的难度远超我的想象。备考过程中我加入了很多法考群,发现在职备考的人不在少数,职业也各不相同,但大多还是跟法律有联系,比如法院书记员、刑警、教师等等。与他们相比,我时常觉得自己毫无优势。

为了赶进度,我听网课时只能选择两倍速,这也意味着只要我稍微走神一会,就赶不上课程节奏了。每次上课,我都目不转睛盯着屏幕,遇到完全搞不懂的程序法,真是硬着头皮听,一边忍着恶心一边学习,学到想吐就换一课,出去跑一圈调节心情重新开始。

知道我法考的朋友会问起,法考到底难不难,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很好的答案,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经历不同,感受应该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我来说,比起地产行业中每次任务收官的最后几个小时,开盘前心惊胆战的一个个不眠夜,法考中每天能安静坐下来看书的时间,反倒成了难得的享受。

今年三月,我在司法局领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我兴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很多朋友来问我是否要转行了,其实我还没有下定决心。



我在天津市司法局领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但在参加法考的过程,我已经收获良多。在学习法律之前,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由于对法律缺少了解,总是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担忧。但现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我已经能沉着分析、冷静应对。

我深知法律知识的宽泛和深度,不是备考几个月就能完全掌握,但我很幸运自己已经走在去了解它的路上。

有人说律师是中年人转行的首选,但律师行业真的就容易吗?我见到大多数法考群里的群友都没能成为律师。

如果有朋友问我是否要参加法考,我都会鼓励他去,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同时勇敢挑战自己,能使自己更从容、更有底气。可是如果仅仅想通过法考改变人生困境,那它可能帮不到你。

对我来说,能解决人生困境的只有自己的想法和心态,没有哪个证能够改变你的处境。比考证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有挑战自己的勇气,并愿意为此付出行动,风雨兼程。

封面出自影视剧《大考》。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