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走路保持安全距离
青岛“老人急转身撞人”反而获赔7万元事件这两天吵翻了天,这起荒诞的法院调解案例引发全网嘲讽与痛斥,都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第二个“彭宇扶老人”案。


法院怎么会这么离谱呢?是按闹分配吗?很多人担忧这一案例引发碰瓷效仿,导致社会道德剧烈滑坡,更有人调侃“路都不敢走了”。
谁能料到,这期最早由官媒青岛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普法节目居然反转了……
眼见篓子捅大了,青岛市李沧区法院终于不再装死,把事发时的监控画面公开了出来:
哪怕画面再糊,大家也能看出其中的是非曲直:
1.发生碰撞的是两位女性,而不是网传的老太太和男青年。
2.前方的老人并不存在“突然急转身”的情况,她只是边打电话边放慢脚步,缓缓转了个身。
3.后方女子的确是无意中撞到了老人,从常理来说,如果双方都稍加注意,这起行人碰撞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
4.整件事情和所谓“安全距离”没有一毛钱关系,它就是人行道上经常会发生的行人之间无意的碰撞。
这么一个寻常普通的案件,之所以搞到现在这样民怨沸腾,严重伤害青岛城市形象,严重伤害公众对法治的信心,源头居然是青岛李沧区法院吹了个牛逼……
很显然,青岛李沧区法院是为了宣传其“案件调解”的政绩,配合电视台制作了这样一期普法栏目,大概率还是法院宣传科主动邀请电视台来报道的。
为了更生动地体现法院的“耐心工作”,为了更好地向上级法院邀功,他们不惜对案情添油加醋,过度解读,硬生生把一个情节简单清晰、黑白对错分明的案子编成了曲折离奇、违背人情常理的奇案。
这种宣传手法,看过《走近科学》的读者一定都非常熟悉: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当然,把锅全都扣在李沧区法院头上,他们可能也会觉得冤枉,因为再往上追一层,是全国各级法院近年来在大力推行的“提高案件调解率”KPI考核。
愿意调解的尽快调解,不愿意调解的软磨硬泡促成调解,再不愿意调解的甚至连哄带吓推动调解……这就是很多基层法院近年来在一直做的事情,也是上级法院考核最看重的指标之一。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基层法院也在长年大力宣传他们调解成功的案例,甚至不惜添油加醋来提升宣传效果。这就是李沧区法院搞出这次幺蛾子事件的大背景。
那,各级法院为什么要这么执着于调解率的提升呢?
一方面,是因为全国各地各级法院现在普遍堆积了大量民事商事案件有待审理,部分地区从起诉到开庭甚至排到一年以上。法院内司法人员除了要审理案件执行案件,还要完成各种学习、检查、创建工作。
能调解尽量调解,算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另一方面,是要学习某地的先进经验,这个原因请恕我不方便深入展开了。
万幸的是,这次青岛行人相撞案随着监控视频的公开总算真相大白,没有给社会道德撕开又一道裂痕。
隐忧的是,对案件调解率的硬性考核与极度追求,天知道已经造成多少没有被曝光的荒唐调解。
一点基本常识:
人们到法院寻求的是公平正义,不是息事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