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10C战机 图源:网络
这其中,代表巴方出战的歼-10C战机出尽风头,而法制阵风战机则成了最大的“显眼包”。用前民代蔡正元的话说,“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大陆把低配版的三代机交给巴基斯坦,竟然能够击败印度最强的四代半战机。”
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呀六比零”。阵风吃瘪,最能与印度“共情”的,恐怕要数台湾地区了。因为阵风战机被西方誉为第四代半战斗机中的“终极形态”,拥有主动相控阵雷达、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还搭载了号称可抵御五代机锁定的电战系统,它不仅是印度近年来最引以为傲的高端装备,也是台当局始终求而不得的“白月光”。更重要的是,台军至今奉为空战“中流砥柱”的,还是与阵风系出同门但落后至少20年的“幻影2000”。
岛内无法接受的是,比“幻影2000”先进一代多的阵风,竟然被大陆产的三代机暴打,而这样的歼-10C只是外贸的简化版本,即使不去算两款六代机,大陆更先进的还有歼11、歼15、歼16、歼35、歼20……
喜欢用武器的代差来判断一切,用“斗兽棋”脑回路来看现代战争,这是台湾某些人的老毛病了。但他们眼里最重要的东西——“唯武器论”,恰恰是实战里最不重要的。而比武器代差更要命的,是台湾一些人的认知差。
以印巴这场空战为例,阵风战机在完全无知的情况下,甚至是在自以为的安全距离内,被歼-10C发射的霹雳-15一闷棍敲落。因为阵风面对的根本不是一枚导弹,而是一个攻击范围超越200公里的信息伏击链,也就是A武器(红旗-9防空导弹)锁定,B武器(歼-10C战斗机)发射,C武器(ZDK-03预警机)导引,然后D武器(霹雳-15导弹)致命一击。在这种体系化攻击下,霹雳-15的主动雷达一旦启动即进入末段锁定,留给阵风的反应时间以秒计算。
讲白了,阵风战机被击中前既看不到对手战机在哪,也不知道导弹从哪来的,什么战机机动性、空中格斗能力,压根没有用武之地,这就是超视距作战时代残酷的“发现即摧毁”。这场空战后冲上热搜的关键词,诸如“200公里打击半径”“氮化镓有源相控”“双向数据链”“双脉冲发动机5马赫速度”,相信对于台湾某些人来说,每个字都认识,但每个都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当台湾一些“砖家”还在嘴硬“台湾飞行员素质优于印度”“F-16V、幻影2000尚有一战之力”,台军飞行员们看着摔得鼻青脸肿的印度同行,正在冒着冷汗默默评估,自家飞机座舱的“弹射逃生能力”有没有这么精湛。
因为没有人会比他们这些被“台独”逼上生死线的飞行员更清楚,当“堆砌式平台”遇上“现代化体系”会是什么下场。集齐了法国阵风、俄罗斯苏-30、以色列预警机的印度,因为体系整合差被吊打,这种反面教材在台湾有着更灾难的版本——
美制F-16、法制幻影和自制IDF战机混搭,“爱国者”“天弓”和“标准2”各玩各的,不光数据链打不通,很多装备连开火权都不在自己手上。这种作战体系上的致命缺陷,远比单项武器的代差更让人绝望。
这才是印巴这场0比6对台湾最大的震撼,不仅所谓的“武器自信”被摧毁,台军装备的代差与体系缺陷也在实战案例中被具象化,更让阿兵哥们意识到——缺少体系化支撑,再多的军人再贵的武器都不过是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