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童急性铊中毒!人为投毒 铊从哪儿来?(组图)

近日,刘女士3岁的女儿因不明原因眼神呆滞,无法正常行走。“孩子这一个月突然跳不起来,走路像踩棉花,头发大把大把掉……”刘女士描述。当地医院怀疑孩子中毒,于是转诊至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经检测,血铊、尿铊值均远超标,确诊为急性铊中毒。(据5月8日潇湘晨报)



女孩大把脱发(图源:潇湘晨报)

铊作为重金属家族的一员,毒性远超砒霜,成人致死量仅10 - 15mg/kg,铊中毒可谓是令人闻风丧胆,3岁的小女孩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本应无忧无虑,健康成长,却遭遇如此严重的中毒,实在让人心疼。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好转,后续还可能出现视神经萎缩、运动障碍、智力异常等问题,这每一种症状都可能毁了孩子的将来,击碎一个家庭的幸福。

女童遭遇的不幸,不仅让家长心碎焦虑,也再度引发了公众对铊这一剧毒物质的强烈关注。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危险的铊,孩子究竟是如何接触到的?从相关报道和科普来看,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接触到铊的途径十分罕见,要么误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譬如食用了矿区附近的荠菜、灰灰菜、蕨菜等容易富集化学物质的野菜,要么是职业或工业接触,虽然幼童不会直接参与相关工作,但若家长在高温加工铊盐的生产环境中工作,且未做好防护措施,回家后可能将铊带回家中,间接影响孩子;当然,还有最为敏感却也最不能排除的人为投毒,这就可能涉及非法获取危险化学品的行为。无论是哪一种,背后潜藏的安全风险都令人心惊。

更值得警惕的是,儿童铊中毒事件并不是孤例,此前也已经有过多次相关报道,有的是因为误食有毒物质,有的则是因为工业污染,当然也有涉及投毒犯罪的。铊作为一种被国家严格管制的化学物质,理论上人们在生活中难以接触,化学商店中也无法购得,但其屡次在生活中出现,并且对人体、尤其是少年儿童造成毒害,令人惴惴不安,也让人感觉防不胜防。

铊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暴露了危险化学品管理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以及工业污染的严重危害。虽然国家对铊等剧毒物质有严格管制,但执行层面的漏洞仍使其可能流入不法渠道。要构建更严密的安全防护网,必须从源头加强管控,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的生产、销售、运输、使用全流程监管,建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大对非法买卖危险化学品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环境保护部门也需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的监测,防止铊等重金属污染环境进而进入食物链。医疗系统则应提升对罕见中毒的识别能力,避免误诊延误治疗。只有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公众警惕的多元共治格局,才能有效堵住铊这一类危险物质的流通漏洞。

孩子的健康与安全受到威胁,是我们最不忍看到的,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和反思:究竟还能做些什么,才能让这样的危险远离孩子,远离日常生活?类似的中毒事件不能只被视为孤立的医疗案例,而应成为全面审视公共安全管理的一面镜子。在现代社会,潜在的危险往往以看不见的形式存在,唯有建立更加严密、科学的防控体系,对管控措施有更到位的执行力度、实际操作中接受更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为公众尤其是儿童筑起可靠的安全屏障。

医院回应3岁女孩铊中毒:是人为投毒

近日,“3岁女童脱发眼神呆滞被查出铊中毒”一事引发关注。据报道,家属称3岁女儿因不明原因眼神呆滞,无法正常行走,“孩子突然跳不起来,走路像踩棉花,头发大把大把掉”。当地医院怀疑孩子中毒,于是转诊至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被确诊为急性铊中毒。

5月9日,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病例是去年的病例,女童去年已痊愈出院。据其了解,女童是湖南人,常住在山东,去年4月左右出现脱发等症状,到该院门诊就医。

经过相关毒物检测,发现该女童血铊、尿铊值均超标,治疗约一个月后,女童痊愈出院。为查明中毒原因,医院建议家属报警,“通过家属的反馈,山东警方确定是人为投毒”。至于更多具体情况,因涉及患者隐私,院方无法对外透露。

该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公布此案例是希望进行科普,以便尽早识别中毒症状。



前期报道:

3岁女童脱发、眼神呆滞被查出铊中毒!医院回应:发现得早,已痊愈出院


据媒体报道,刘女士3岁的女儿因不明原因眼神呆滞,无法正常行走。“孩子这一个月突然跳不起来,走路像踩棉花,头发大把大把掉……”刘女士描述。



图据极目新闻

当地医院怀疑孩子中毒,于是转诊至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经检测,血铊、尿铊值均远超标,确诊为急性铊中毒。



▲铊化学元素 据图虫创意

5月9日上午,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中毒医学科接线的医护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上述3岁女童怀疑系被人投毒,“据了解是因为大人之间的恩怨”。因为发现、治疗得早,女童目前已痊愈。上述医护人员介绍,一般人在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铊。记者尝试向医院获取女童家属联系方式,工作人员称不便透露患者隐私。

就3岁女童铊中毒一事,记者致电医院辖区的东塘派出所,一名接线人员表示,如需查询立案信息或案情进展,需由报警当事人或家属前来咨询。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9日表示,据其了解,女童是湖南人,常住在山东,去年4月左右女童出现脱发等症状,到该院门诊就医。经过相关毒物检测,发现该女童血铊、尿铊值均超标,治疗约一个月后,女童痊愈出院。为查明中毒原因,医院建议家属报警,“通过家属的反馈,警方确定是人为投毒”。

目前,对于女童铊中毒的确切原因暂无法核实。

据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公众号消息,铊是元素周期表中第6周期ⅢA族元素,在自然环境中含量很低,却具有极大毒性,致死量约10~15mg/kg,可以说是元素周期表中毒性最强的元素之一,为强烈的神经毒物。

我国将铊及其化合物纳入剧毒化学品名录,一般人接触不到。

铊中毒48小时内被称为潜伏期,会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以及少见的腹泻,通常在摄入毒物数小时内发生,也可发生心动过速、高血压和胸痛。

2天到2周为进展期,四肢如“万针穿刺”、肌肉无力,常被当作吉兰-巴雷综合征;突发脱发(毛囊坏死)是典型标志;手掌和足底红斑样改变,色素沉着过度伴湿疹样皮肤改变;部分病例发生急性肾损伤、肝毒性、贫血等。

2-3周后为晚期,视神经萎缩伴视力丧失、运动障碍、言语障碍、智力异常、记忆障碍、焦虑及抑郁等。

据该院介绍,以下途径会让人们接触到这一剧毒物质:误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例如误食矿区附近的野菜(如荠菜、灰灰菜、蕨菜等容易富集铊)、被污染的井水、河水(工业废水排放可能导致铊污染)等。

另外,职业或工业接触。在高温加工铊盐的生产环境中,毫无防护设备的条件下徒手作业,大量吸入含铊蒸汽。此外,人为投毒也是接触方式的一种——因其无色无味,容易被混入食物中。“铊中毒”治疗并不困难,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急性铊中毒患者可完全康复。死亡原因一般与延迟诊断、漏诊、误诊和误治密切相关。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