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是,在1日量刑听证会上,已经去世数年的佩尔基竟然“亲自”宣读了被害人影响陈述。据介绍,被害人影响陈述是指被害人就犯罪行为对其身体、经济和精神上的影响向法院所作的书面或口头陈述,是非常重要的量刑证据。
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等多家媒体8日报道,佩尔基的家人利用AI技术,通过结合被害人生前的视频形象以及其家人的陈述内容,形成了一段AI视频并在法庭上播放,这起案件可能是AI首次被用于被害人影响陈述环节。
对此,法律界有人认为,AI是未来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不过也有不少专业人士担心,这起案件会开启先例,带来一些道德挑战。

▲左为佩尔基的真实视频,右为合成视频
去世近四年
家人用AI让被害人“重生”
“那天枪杀了我的霍卡西塔斯,我很遗憾我们在那种情况下碰上了。”AI视频中的佩尔基说,如果是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们(指他和霍卡西塔斯)可能成为朋友,“我相信宽恕的力量。”
据报道,利用AI“复活”佩尔基的想法并非来自官方,而是来自佩尔基的家人。据悉,佩尔基的姐姐斯泰西·威尔西和姐夫都在AI领域工作。“佩尔基去世后,我一直在想怎么准备被害人影响陈述。”威尔西说,为此她一直在记录自己的感受,“沮丧、哭泣、幸福、愤怒,我都会记下来。”她说,自己就这样记录了两年,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发现,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弟弟的声音。
威尔西的律师提醒她,要全方位地在视频里展现出佩尔基的性格和特点。为此,威尔西收集了除自己以外,曾与佩尔基有交集的48个人的陈述。这些人中,有佩尔基的小学老师、高中同学、与他一起服役过的士兵等。
从技术角度看,“复活”佩尔基的过程并不容易。“没有哪个工具能直接合成我想要的视频。”威尔西回忆说,自己搜寻了很多种应用工具,将弟弟生前的图片、音视频等与自己写的脚本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这条视频。
负责此案的亚利桑那州法官托德·朗在法庭上对这条视频表示肯定:“我喜欢这个AI(视频)。虽然按常理,被害人家属应该非常愤怒,但我感受到了宽容之意。”事实上,威尔西也曾深陷“愤怒”与“宽容”的矛盾中。“我个人并不想表达宽容之意,但我的脑海里响起了他(佩尔基)表示原谅的声音。”威尔西说,佩尔基一直是个“爱他人”的人,自己知道他的立场是什么。
对于AI视频在本案中产生影响的合法性,退休联邦法官、杜克大学法学院教授保罗·格林解释称,这一AI技术是在陪审团不在场的情况下使用的,只用于法官量刑,并不是作为证据被提交,理论上说是可行的。
霍卡西塔斯的辩护律师杰森·拉姆则认为,这则视频具有煽动性。“诚然,法官有权选择听取任何意见,但这则视频是否存在煽动性?法官又在多大程度上受此影响,继而决定对我当事人的量刑?”拉姆说,必须要让上诉法院决定这样做是不是错误的。据悉,霍卡西塔斯本面临七年到十年半的监禁,拉姆要求法官按最低标准判,但托德·朗最终判处霍卡西塔斯十年半监禁。
模糊的界限
法律界提出质疑
格林介绍称,事实上亚利桑那州的法院已经开始尝试使用AI系统,“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对AI的使用,但总体而言,AI技术是大势所趋。”不过包括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教授加里·马钱特在内的人则对此表示担忧。
马钱特担心此举可能开创先例。他说,佩尔基的家人的确做了很多工作,他们也的确是最清楚佩尔基会怎么表态的人,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是佩尔基亲口说的,“这毕竟不是真的”。
马钱特补充说,其中的界限也非常模糊,“你能看到这个人在法庭上‘说话’,但事实上他已经死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商业伦理学教授德里克·莱本也对此案可能开创的先例感到担忧。“我并不是质疑威尔西的意图,但在其他案件中,我们是否也能保证其他人尊重被害者的意愿?”莱本质疑道。
近年来,AI在法律界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也将引发越来越多的法律和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