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癫”照越多 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越好(组图)





自从相机在去年成了年轻人的“电子茅台”,你很难说自己没动过买相机的心思。

几年前人们在苹果店外通宵等新机的场景,如今正在相机店重现,上个月,影石在纽约中央车站举办的X5全景相机快闪活动,凌晨3点就有粉丝排队,队伍延伸数百米,国产品牌全景相机,如今在大洋彼岸也成了通用的“社交货币”。



如果说长枪短炮的长短焦镜头,是退休摄影爱好者的身份标识,举着全景相机的年轻人同样有着鲜明的辨别标识:

诺基亚手机一样的机身,连着一根长长的自拍杆,雪场里、骑行路线上,它是再常见不过的标配装备,被稳稳地架在身前陪着拍摄者一起破风;而在音乐节、迪士尼乐园这样人流密集的地方,全景相机则常常被举过头顶,像是人群中探出的一颗信号接收器。

图源:小红书@暮十川

对于不了解相机设备的人来说,对应的拍摄成片也成了另一种谜面:滑雪自拍视频的理解门槛还低一些,你只需要知道——手里握着的自拍杆会在成片中自动隐形,最后形成类似于第一视角跟拍的效果;



更多花头十足的效果则让人难以想象背后的拍摄过程,比如坐标在新西兰的摄影师@丁笑双 所拍摄的“子弹时间”效果,成片里,皇后镇的秋季风景围着丁笑双和朋友们不断转场,而在拍摄的幕后,大家只需举着全景相机在头顶不断旋转就行,设想中单反、无人机齐上阵的场面反倒退场了。

图源:小红书@丁笑双  

从“不求人”的滑雪跟拍到“有手就行”的子弹特效,实际上,全景相机的出圈作品早就和大家在网上混成了“熟脸”,尤其是当年那位摄影圈老年顶流——那个把全景相机含在嘴里,穿着毛绒玩偶服,把全景视角拍成三维喜剧的蜜蜂老爷爷。



当别的相机还待在保护套里作为一种时尚单品而存在,大几千的影石全景相机已经被年轻人咬在了嘴里、探进了水里,凭借着皮实的机身性能,成了相机界的特种兵,用360°的莽撞视角,把世界拍成了年轻人自定义的冒险故事。



如今,从行车记录仪到小天才手表,当“出片”已经成了一件没有门槛的事,相机本身所带来的风格印章,反倒成了区分个性和态度的标签。

全景相机也早就不只是滑雪佬们的“行车记录仪”,一览无余的8K全景带来大而全面的视野,确保每个场景都被完整存档,鱼眼镜头的变形效果则成了天然滤镜,让拍摄者和路边的NPC游客有了区分,两种效果一叠加,以前找模板、挑角度的“出片”难题,现在变成了开卷考试。

前后两个鱼眼镜头拍摄的画面,经过拼接形成360°的全景画面

举着全景相机跑100米的男大、陪着孙子一起拍“大头钉”特效的爷叔,用户解锁的新奇玩法,早已突破相机本身的预设,难怪网友吐槽:“全景相机的用户还是太复杂了。”

图源:小红书@姚之恒

对于举着影石全景相机自拍杆的年轻人来说,有时候,比成片更值得回味的,恰恰是被别人当成“废片”的拍摄花絮。

就像养猫人都会买的家庭摄像头,监视宠物安全是一方面,回放里主子偶尔跑酷翻车的画面,才是会被你存进手机反复回看的精华。

小红书网友@甘达本达 今年在冲绳旅游时,站在酒店和大海之间的人行步道上,摸着包里刚买的全景相机,当即想起了外国博主在瀑布和悬崖边拍摄的转场特效,于是@甘达本达 负责挥动自拍杆,朋友们负责拗造型,在第三视角记录的拍摄过程视频里,整场策划看起来丝滑又专业。



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史诗级运镜”却成了大型翻车现场——忘记开启子弹时间模式的影石全景相机,意外拍出的“苍蝇视角”,是大卫·林奇也设计不出的超现实运镜。



“相机支架在公转,而相机却在自传”,这段被大家调侃为“陀螺仪成精”的翻车Vlog,反倒被@甘达本达 置顶在了小红书主页上,羞耻与笨拙并存的真实感,比按帧精修的Vlog更戳人。

当其他人还在纠结滤镜够不够复古、某个角度崩坏的表情会不会出糗,使用全景相机的年轻人,则用一种对社死近乎免疫的包容,通过全景相机忠诚记录着当下的情绪和体验。

鱼眼相机带来的“沉浸式吃播”效果,可以让拍摄者在画面上“全身心”被美食包围,也可以被学术人嫁接上自己写论文时的精神状态,当屏幕前的论文放大、翻转直至把自己整个人都包围,踩着死线赶稿的“心流状态”也被全景相机用视觉精准化呈现。

图源:小红书@一瓶黄豆豆酱

而《小王子》中“一天看44次日落”的奇幻场景,同样也在软硬件上有了着陆的可能,在温州读大学的@桃加柒 ,将自己在巴厘岛的旅行幻化成了“六个异星球”:黑色沙滩和白色海浪的星球、有椰树和稻田的热带星球、只有一半陆地的悬崖星球……成年后再提B612的玫瑰总让人有点脸红,但相机App里的小行星特效,却成了另一种“嘴替”。



“旅游景点总是人山人海的,但至少在导出的视频里,星际标本上只有自己在漫步。”

此时,设备自带的长处已经不止于“耐不耐摔”“能不能下海”,而在于让大家走出直角取景框的拍摄限制,而这种体验往往只能由该品类的开创者带来。

“就像是提到拍立得就想到宝丽来,提到入耳式耳机就让人难以忽略AirPods”,当年轻人开始选购全景相机,那些互联网记忆就成了他们选品时的锚点——从蜜蜂老爷爷到子弹时间,这些创意玩法留下的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一群好朋友们在画面中定格的笑脸。



无论是九宫格的精修照片,还是算法捏出来的卡通自拍,当我们回顾起自己浏览朋友圈时,越来越快的手指滑屏速度,便不难窥见模板式游客照的吸引力流失。

“拉长到失真的比例,精修到看不到毛孔的皮肤”,现实中美得像3D建模一样的朋友,却花3小时把自己修成了另一个人。



“毕竟手机单纯的拍摄功能也仅限于此了,娇贵的相机更是禁不起一点构图角度上的风险投资”,当任何超出常规的构想,面对的都是一长串复杂的参数调教,没有点final cut基础的人,只能选择回归最主流的审美安全区。

与此同时,当普通穿搭博主还在九宫格里排列组合时,手持全景相机的年轻人,已经把自己一周七天的Outfit check,拍成了真人版的换装游戏——旋转的自拍杆就像是游戏手柄,每转半圈就切换一套皮肤,“有种真人版手办的既视感”。

图源:抖音@偷偷狗totogo

如果说CCD是出品稳定的连锁餐厅,全景相机则更接近于朋友家餐桌上的“私厨定制”,不同的拍摄场合、不同的拍摄对象,任何一项因素发生变化,镜头定格的记忆都盖上了洗不掉的个人水印。

你不仅拦不住自己男朋友咬着全景相机,“录下自己帅气胸推的过程”——结果把自己拍成了肿脸狗狗表情包,最后入选网络上的“抽象影石自拍”混剪合集。



更架不住你的牙医趁着午休,在走廊里咬着全景相机拍Vlog——直到外卖小哥出现才落荒而逃,最后“含泪”上传社交平台换来11万的点赞,为如今网络上稀少的“活人感”献出了个人最后一丝的体面。

图源:抖音@萌猪少女

那些故意被调制成离谱角度的摄像头,就像是年轻人给自己定制的视觉方言,以前被视作“穿帮”的生活毛边,在全景叙事中,反倒也成了珍贵的情感锚点:拍自己的抽象照是一种个人表达,拍一群人的抽象照,则成了朋友们一起胡闹时的共同记忆。

当2D的照片还在纠结谁遭遇了死亡打光、谁站得靠前显头大了,举着全景相机自拍杆的年轻人,已经邀请着朋友们,一起入驻了自己的小行星。

图源:小红书@丁笑双 

在小行星特效的构图中,你很难找到C位与边缘的绝对区分点,只有手拉着手的好朋友们,在这颗自传的影像小行星上,为彼此的记忆留下重力。



在摄影器材收藏家的恒温柜里,娇贵的旁轴相机被精心呵护着。而全景相机却天生带着“不干不净用了没病”的野生气质——滑雪场、越野赛,甚至是一只萨摩耶的嘴里,全景相机的出勤率和工作强度,总是和拍摄者“折腾”生活的劲头正相关。

论日常休闲,家里养着一只萨摩耶的@杨戬不是瓜娃子 ,就选择了将全景镜头交给家里的四脚兽:每次把自制的木柄衔接支架递给小狗,耶师傅便开始了一天的“巡逻任务”,全景相机则成了小狗的“行狗记录仪”。

“8K镜头下第一视角记录的小狗鼻尖,它一呼气感觉都能闻到小狗味。”

图源:杨戬不是瓜娃子

与此同时,相机的“抗造”程度也直接决定了萨摩耶的出镜率,@杨戬不是瓜娃子 的粉丝就没少替他的全景相机担心。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从杨戬(萨摩耶)用的上一代全景相机X4,到最近发布的X5,影石工程师的一大目标便是把全景相机打造成“相机界的钉子户”,而X5的抗跌落性能更是比X4提高了一倍,“即使杨戬把相机摔到地面上,镜头也能完好无损”。



至于说像是UP主@亚平宁的蓝色 这样的户外佬,他们秉持着让相机“吃土也比吃灰强”的理念,不是把全景相机带去腾格里沙漠徒步,就是举着它在将军山雪坡上练活,“脆皮”的相机当然也经不起这般折腾。

但UP主@亚平宁的蓝色 也提到过,“在爬山的过程中,伸出的自拍杆难免会撞到石头”,考虑到鱼眼镜头的造型实在过于突出了,难免会有磕伤,影石的工程师为了让户外佬“把心放肚子里”,也整出了一个让手工党狂喜的创意,新发布的X5推出的可替换镜片——就像越野车换轮胎一样简单,磕坏了自己就能动手换新。

图源:B站@亚平宁的蓝色

而对于骑行爱好者@格大爷 来说,赶上初春这个适合夜骑的季节,之前想拍夜景总得和相机较劲大半天,而X5新升级的夜拍功能,则打破了记录的时间结界——它能捕捉到亮度更高的街道、噪点更少的星空,这些曾经消失的细节,如今都被清晰地拓印在镜头里。

当拍摄不再被光线条件束缚,所谓的“本命运动相机”才有了真正的意义,破晓时分的薄雾、午夜零点的路灯,每一刻流动的风景从此都有了备份。

图源:小红书@格大爷

“带全景相机骑行,主要是解决一个人骑车没有摄影师的问题”,以往,你可以把全景相机装在头盔上,也可以把自拍杆固定在车前或者车后,虽然选择很多,但各个机位也只能照顾到对应的视野,“毕竟不是真人摄影师”。

而X5新增的动态跟拍模式则打破了这一道取景结界,不论是选择主角视角还是固定视角,全景相机都能同时保留完整的全景视频,双线并行的记录模式,让人既能即刻分享成片,又能在回家后打开全景素材,重新裁减被折叠的时间和空间。

“以前错过一个镜头要懊恼半天,现在一闪而过的风景也不怕相机跟丢了。”

图源:B站@陈抱一

“一闪而过的风景”听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当全景相机的出勤率提高、当记录的时间线被拉长,它便拼凑成了一条个人的流动星轨。

三年前,当@国产收音机X 第一次出发去徒步,关于“远方的意义”还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在云南攀登人生的第一座雪山时,冰粒不断地钻进冲锋衣,户外变幻的天气让他只能专注于脚下和眼前,但是看过全景相机里的视频才发现,“那些让人喘不过气的陡坡,不过是这颗玻璃星球上温柔的褶皱。”

图源:国产收音机X

陪伴着@国产收音机X 3年之久的全景相机,用全天候、全地形的出勤率,完整记录下了收音机那些郁闷的挫败以及小小的胜利,当地球在鱼眼镜头中缩小成一个球形,那个好像有些渺小的自己,也变成了唯一的主角,“这些一个人完成的全纪录,让我更加贴近这颗星球的弧度”。

Ending:

好的机器不只是完美的参数,更是一位影像记录者的忠实助手。

即便是生活中意外掉落的碎屑,影石的全景镜头也能把这些碎片悄悄粘好,而从成片来看,曾经被直角取景框切碎的边角料,可能就是取景框外随机掉落的盲盒。

当我们学着把选择权交给360°的镜头,记录也开始变得轻盈:不必再和瞬息万变的世界玩打地鼠,而是张开双臂迎接无法重来的美好瞬间,让那些“忘记”记录的时刻,自然汇聚成下一个平行宇宙的接口。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