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输液2小时后死亡 中药注射剂再引争议(图)

专家表示,在有经明确证明的治疗手段的情况下,非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

从开始输液到抢救无效死亡仅约2小时,近日,一起医疗悲剧再度引发公众对中药注射剂的关注。

据《新京报》5月6日报道,安徽阜阳的李先生反映,其父亲因头晕前往阜阳市中医医院就诊,在接受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后不久,出现意识模糊等症状,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结合病历抢救记录,上海市东方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翟晓波对“医学界”分析,“患者大概率是发生了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据了解,目前患者家属已要求封存病历,进行尸检。阜阳市卫健委、阜阳市中医医院同步启动事件调查,正在开展尸检,具体死亡原因等待调查。

输液后2小时死亡

据《新京报》报道,李先生的父亲今年54岁,入院前一周不到曾被诊断为高血压,5月4日因头晕入院时,门诊初步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病、黑矇待查。

5月4日17时58分,在医生使用了刺五加注射液后,患者随即出现穿刺处疼痛,2分钟后因口周麻木,值班医生停止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并于18点02分启动地塞米松静推、肾上腺素肌注、多巴胺注射液等急救措施,但患者血压仍持续下降。

文献显示,刺五加注射液是一款中药注射剂,主要成分是由植物刺五加干燥根茎,提取有效成分的灭菌水溶液,因被认为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等功能,适应证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神经衰弱等。

“医学界”查阅发现,2018年国家药监局曾发布“关于修订刺五加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指出其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并提醒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抢救记录单显示,18点12分至18点21分,医生持续进行抢救措施,但患者仍出现意识模糊,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

随后,医生立即予以电除颤、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抗过敏、阿托品急救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仍无自主心率。

19时39分,患者转诊至阜阳市人民医院,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及心电图呈直线,20时02分因呼吸心跳骤停死亡。



抢救记录,图源:新京报

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诊专家薛战尤告诉“医学界”,从家属提供的相关病程记录看,患者静脉输注刺五加注射液后不久,出现口周麻木等不适,医生停止输注后使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进行抢救。

“结合这些细节,基本可以推断患者输注后发生了过敏性休克。”薛战尤表示。

翟晓波同样告诉“医学界”,“就目前的信息而言,患者基本是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医院的抢救流程也基本符合规范。”

“但刺五加注射液滴注时应采取‘先慢后快’原则,患者的疾病虽然符合用药适应证,但实际用药方式、用药必要性,以及过敏是否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否存在其他因素等,仍需等待进一步的尸检结果。”翟晓波说。

不良事件曾多次发生

薛战尤告诉“医学界”,此次诊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曾在临床中多次发生。

2020年,《中国药物警戒》杂志发表了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单位的论文,对四川省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收到的1270例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人群以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为主,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后前30min,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反应为主,其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神经系统、血管和凝血系统、免疫系统等。

2023年2月发布于《临床合理用药》的一篇论文指出,刺五加注射液在临床中出现过多种不良反应,其中90%为过敏性休克,还有血压升高、喉头水肿、心慌胸闷等。

该文分析了截至2021年6月的58篇文献,共71例不良事件,其中有4例是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较多的不良事件发生,或源于刺五加注射液曾在临床广泛使用。薛战尤还曾听说过,一些科室会给焦虑患者使用该注射液,以达到“镇静安神”的作用,“这个药有点像万金油。”

但近年来,薛战尤明显感觉,刺五加注射液在临床用得少了。

2018年,由于不良事件报告增多,除了过敏性休克,国家药监局对刺五加注射液的说明书修订,还新增了包括全身性反应、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风险,并强调孕妇、儿童禁用。

与频发不良事件相对应的是,包括刺五加注射液在内,多数中药注射剂的治疗获益仍不明确。

“医学界”查阅发现,今年2月《中国全科医学》刊登的《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2023版)》,对18种临床情况下卒中患者的中医治疗给出了推荐意见,其中17条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为“低”,1条为“无证据”。

针对此次病例中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指南”指出中药联合常规治疗,有研究显示能降低复发或新发卒中风险,但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弱”。刺五加注射液说明书则显示,本品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而对于中药单独治疗,由于疗效缺乏明确的证据,“指南”并不做推荐。



图源:《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2023版)》

薛战尤认为,在卒中的二级预防中,目前临床上已有不少疗效明确、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药物。比如,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医生可以根据情况,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我们要参考高级别指南、证据,找准原因给药,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所谓的‘活血药物’。”薛战尤对“医学界”表示。

翟晓波同样认为,针对卒中治疗,尽管目前刺五加注射液符合用药适应证,但由于中药注射剂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有经明确证明的治疗手段的情况下,非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

前述《临床合理用药》文章指出,随着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关注不断增加,临床使用更加谨慎,目前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数量较2010年以前有所减少,但仍不可避免。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势在必行

这已经不是中药注射剂第一次引起争议。

生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炎琥宁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数次修订了多款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说明书,增加了过敏性休克风险,并对使用后的监护和抢救提出要求。

按照相关要求,这些中药注射剂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其中一些还要求使用者应接受过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培训。

“多年前,我有时也会给患者开中药注射剂。当时恨不得把抢救车放在病人旁边,就怕过敏、出现休克。”薛战尤对“医学界”回忆。

事实上,中药注射剂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长期缺乏客观证据支撑,早在2009年,我国就启动了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工作,但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工作此前在我国无经验可循,尤其还涉及中药注射剂这一独特的存在,评价过程几经中断、重启。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产品,由于特定的年代原因和组成等原因,临床有效性数据、安全性数据缺乏,化学成分复杂,药效物质不清楚,因此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难度虽大,却势在必行。”2017年,南京江宁区政协委员、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寇俊萍曾指出。

此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也开始对中药注射剂严格限制使用规范。

2022年1月1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注销莲必治注射液药品注册证书,该中药注射剂也成为首个被国家药监局发文停止产销的中药注射剂。根据公告,国家药监局对莲必治注射液开展了上市后评价,该决定是经评价后的结果。

直到2023年12月,国家药监局再次召开会议,宣布组建已上市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和评价专家工作组,强调加快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和评价工作,完善安全性有效性证据等。

根据《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2023版)》,基于中西医结合脑卒中的研究现状,大多中药用于脑卒中相关治疗,要么缺乏相关循证证据支持,要么证据不充分,未来应针对该临床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但“指南”同样表示,“近两年脑卒中高质量临床证据不断出现,例如血塞通软胶囊、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大型临床试验已公开发表,未来指南更新应注意纳入这部分高质量证据。”

参考文献:

1.李佳萌, 等. 刺五加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 2023年2月10日第16卷第4期. 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3.04.048

2.倪小佳,林浩,罗旭飞,等.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2023版)[J].中国全科医学,2025,28(05):521-533.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修订刺五加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2018年第62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4.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聚焦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等,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11074406021475944980

5.男子称父亲在医院输液后抢救无效死亡,当地卫健委已介入调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377269598932114&wfr=spider&for=pc

6.文晓玲,张燕,兰姗. 1270例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 中国药物警戒, 2020, 17 (07): 425-430. DOI:10.19803/j.1672-8629.2020.07.09.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