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以“中国似乎注定要放缓增长”作为破题写道,赶在美国征收高关税前,中国出口虽曾出现增长,但从今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将持续低于5%,比十五年前减少了一半。不过同时,中国也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人工智能领域,DeepSeek的推出引发"斯普特尼克效应";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领先;在设备制造业上也即将突破。
那么真相究竟在哪里?答案是两者皆有。中国既有停滞不前的一面,也有蓬勃发展的一面。
停滞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困境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中国确实面临困境。虽然中国的生产发展速度仍让欧洲国家羡慕,但这建立在难以承受的失衡之上,体现在总债务的爆炸性增长—不到十年时间内从GDP的200%攀升至300%。
中国失去了经济增长模式。近半个世纪前,中国开放国门,追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脚步,大力发展出口。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一势头。
为挽救经济增长,中国领导层鼓励家庭和地方政府投资。2010年代中期,广义房地产占GDP近三分之一,这是西方国家从未达到的水平。
担忧无节制的投机行为,当局开始收紧信贷。但这并未能阻止开发商建造大量无人购买的住宅楼。
新冠疫情后,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破产事件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中国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引擎。由于缺乏更好选择,北京要求企业加大投资和出口力度,如同上世纪80年代一样。
文章指出,结果导致企业积累了巨大的产能过剩。2024年出口占增长近三分之一,创造了1万亿美元的创纪录顺差。
但欧洲已开始采取保护措施,美国则发起了激烈的贸易战。中国将不得不再次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有一个明显的选择——消费,但尽管政府过去十五年来不断喊话,这一引擎始终未能启动。
中国人坚持积累大量储蓄,这有两个充分理由:首先,他们几乎没有社会保障,因此将来几乎无法获得养老金;其次,他们希望保护自己的财产,因为房地产价格下跌已经严重侵蚀了其价值。
缺乏强有力的增长引擎,中国经济已经停止追赶美国生产力水平。未来增长速度将远低于过去四十年。这促使政府转向更加政治化和民族主义的论调。
前进的中国:创新领域的突破
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中国有正当的骄傲理由。虽然失去了经济增长模式,但中国如今体现了一种创新模式,这是十年前北京启动「中国制造2025计划」时,很少有西方人相信的。
中国已成为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出口的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它在印刷电路板、医学成像、风力发电机和工业机器人领域也日益强大。中国已成为高速铁路、核能和药品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并在航空领域的进展比预期更快。
欧盟驻华商会对2015年定义的十个优先项目进行了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现已超过任何欧洲国家”,并注意到“越来越多2015年被确定为未来全球领导者的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
这种实力的提升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补贴、优惠贷款等)、巨大的研发投入(每年申请150万项专利,是美国的2.5倍)以及大规模的工程师培养(每年300万名,超过美国所有学科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总数)。
中国正在为主导未来两场重大革命做准备:世界数字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新经济的前景
尽管这些领域在中国国家生产中的比重仍然较小,不足以挽救宏观经济。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被归类为“新质生产力”的行业和企业占GDP不到五分之一。
然而,兰德RAND(一家专注于国防和安全问题的美国咨询公司)的研究员杰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警告说:“西方政策制定者不应犯错误,认为中国正在陷入困境。他们也不应该对中国继续赶超或在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感到惊讶。” 文章续指,蓬勃发展的中国可能最终超越停滞不前的中国。
随着中国在创新领域持续发力,西方必须认真评估这种双重现实。虽然中国的宏观经济面临重大挑战,但其在技术和创新领域的进步不容忽视。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理解这种复杂性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按这篇文章分析,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宏观经济模式已经失效,但创新实力却在快速崛起,这种悖论性发展将决定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未来地位,也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