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原形毕露!情侣尴尬期 盛产死装年轻人(组图)

转折点,出现在折线图里,意味着数据走势有大波动。出现在人际关系里,则预示着关系发生了质变,不可逆、隔膜直接捅破的那种。

放在恋爱关系中,用最近网友热议的词来形容,就是“情侣尴尬期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往往是一件卸掉社交面具的事情,足以快速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关系会急剧升华,“不装了,让你看看我的真面目”。

有网友和男朋友的关系转折点发生在吃麻辣烫的时候,当俩人不约而同甩掉蔬菜上面水的那一刻,就知道是自己人了。



根据非权威观察,很多情侣是通过一个憋不住的屁、一句脱口而出的脏话而度过尴尬期的。

小小地不体面了一下之后,完美假面应声破碎,没有继续“strong”下去的必要。



友情同样如此,尴尬期的时候如同角色扮演,是体贴的朋友、乖巧的同龄人。

一越过尴尬期后,摊牌了,你的朋友我是个阴暗爬行不着调的“狐朋狗友”,能在网上跟人大骂三百回合。

不尴尬之后,人际关系简单轻松多了,“真实”到可怕,自称是老鼠人的年轻人也能在让自己松弛下来的关系中化身社交悍匪。

01“不装了,大家赶紧原形毕露”

众所周知,互相看对眼的男女是世界上最注重个人形象的物种。

从履历到谈吐,从穿搭到爱好,每一条都是孔雀开屏的发力点。

你超绝不经意间透露自己上的高中是北京最好的(之一),ta张口就是许知远和伍迪艾伦的对谈;

你假装松弛地穿上花半个月工资买的约会战袍,ta说周末喜欢去电影资料馆看新浪潮文艺片。



大家努力维持着自己的求偶期好形象,在一起了之后也持续性绷着。

直到某一天绷不住了,向最真实的自己缴械投降。

有人是在金钱上低头了,从人均三位数的氛围感餐厅换成凑近了说话才能听见的大排档。

有人是向繁琐的化妆流程屈服了,带着一脸班味顶多打个底妆涂个口红就赴约。

经此一役,两个人都松了一口气,无形之中达成了停止过度包装的默契。



虽说都离不开外表、内涵和腰包这三大痛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场景和表现。

打工人一旦把个税app的年度收入截图给对方,就说明关系相当铁了,再也不担心被嫌赚得不够多。

对于大学生来说,度过尴尬期的标志性事件往往有明显的校园属性。

比如敢约对方在狼狈体测后见面、告诉对方自己高数挂科了、分享买北面AJ这种“校服校鞋”的高仿店铺。



飘着的人类降落到地面路上的一小步,却是关系进展的一大步。

据一些金融精英、互联网高级打工人透露,在降薪、稳定性降低之后,恋爱尴尬期的时长在缩短。

毕竟心气、钱包、精力都不如以前亮堂,谈情说爱的成本也要跟着降。



相比起来,友情里的转折点更偏重于内容交流层面。

网友@Olivia在读书会上遇到了想深交的朋友,一开始只聊福柯的权力与规训、韩炳哲所说的现代人爱欲消亡这类东西。

终于有一天厌倦了围着阳春白雪打转,开始跟对方说最近迷上了一个霸总短剧,对方说自己偷偷把《五十度灰》看了三遍。



俩人关系骤然从还不错的朋友升级成好朋友,像是缔结了共享秘密的同盟。

一块蛐蛐同一个人、高强度吐槽各自的前任、言语刻薄地锐评某一件事,是友谊更进一步的常见节点。

总而言之,暴露自己毒舌、低素质、没内涵等负面属性是朋友跨越尴尬期的关键里程碑。



而在年轻人和爸妈的关系中,尴尬期一般是长大之后才开启的。

一块看电视看到带点颜色的桥段会脚趾扣地,谈了对象之后爸妈抛下一句“注意安全”就不再言语。

度过尴尬的那个支点,往往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自爆的情况。

比如小夫妻买的情趣用品被长辈看到、和npy旅游住同一间房被家长识破。



自此之后部分家庭就会不装了,把小时候缺失的性教育补回来,甚至互相分享一些经验。

当然了,在不少家庭中这仍然隶属科幻片的范畴,尴尬期绵延一辈子,羞羞答答地生了十四亿。

02不要低估任何一个人

熟了之后的社交悍匪属性

关系尴尬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因为有时候这是对双方的一种保护,防止双方在寡廉鲜耻的状态下释放成吨攻击。

甭管是情侣还是朋友,熟了之后臭味相投,屎尿屁将不带一点掩饰的袭来。



是物理意义上的袭来,比如故意朝对方放屁;

也是线上聊天里的赛博袭来,上厕所要特意知会一声,还要贴心询问对方想不想知道自己今日的肠道健康情况。

有专为情侣开发的app,嵌入了“屎了么”功能,互通有无,及时知道另一半的排便详情。

@Zz在努力

尴尬期的尴尬来源于想展现自己所带来的紧绷和患得患失,关系稳一下来、双方都不装了之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不惮于展示,准确点说是炫耀,自己的歹毒品味。

表情包越贱兮兮越好,杀伤力低的压根看不上。

越是让人看得皱眉头的短视频,越要一键转发,“不能让我一个人的眼睛受这苦”。



还不太熟的时候不敢轻易打扰,害怕消息太密集给人家造成困扰。

一旦进入关系的下一阶段后,丝滑切换成“疯狂打扰”模式,再也回不到“以为你很高冷”的生人勿近时期。



不分昼夜发消息,致力于让对方变成新时代的张怀民。

比苏轼还不顾怀民死活,千年前好歹是“怀民亦未寝”,咱们网友是“怀民寝了也得薅起来”。

时不时想找骂,把对方逼得开始飙脏话才心满意足地从聊天框退场。



有时候已读不回是无声的拒绝,有时候却是牢靠关系的铁证。

对方都不内耗,你知道对方不会因为你没回而想东想西,对方也明白你并不是不把ta放在心上,只是懒、暂时没心情、忙或是觉得无聊不想回。

足够有默契之后,两个人的聊天模式相当具有流动性。

已读乱回、只发不读、意念回了、各聊各的,均属于常见情况。

更有甚者,流窜在不同app之间回复,微信没说完的事在抖音继续说,小红书上聊着聊着消失了,隔几天在微博评论区又接上了。

@Hohoh 聊天过程中的“随机测验” 显然朋友这次不及格

当然,具体的度得自己把握。

不看朋友/恋人分享的视频,自己刷到之后又分享给对方,被抓包少许几次还算是互动的插曲。

次数多了,难免伤人,让人对情分和投入度生疑。



再i的人,越过尴尬期之后也会e人属性爆棚。

去朋友家比回自己家都轻车熟路,知道零食饮料放在哪,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睡衣拖鞋,朋友的下厨手艺也被锻炼得愈发精进。

有不少定位是Steve的网友表示,朋友和朋友的对象,简直像自己的再生父母,跟着他们吃吃喝喝逛街旅游被养得很安心。

过于有边界感反而会被嫌弃,比如和朋友一块旅游的时候小心谨慎躲在被子里换衣服、尝一下对方的奶茶时换根新吸管。

网友分享的“和朋友能熟到什么程度”,让人大开眼界。

共享衣橱只是入门级,牵手上厕所算进阶版,帮上痔疮药更是重量级。



亲近的人掌握了太多“黑料”,谈过堪比案底的前任、曾经一周不洗头、上大学时老是抄作业、在网上当喷子,一件件一桩桩他们都门清。

难怪大家自嘲说,如果自己出道,经纪公司首先要操刀解决的不是平庸的脸,而是攥住了命门的朋友。

03和自己相处不尴尬

才是真正的社交赢家

度过“关系尴尬期”后,相处变得松弛自在,有着自然而然的相处默契。

有人和朋友每天能聊出一部流水账式小说;也有人一个周不联系,想朋友了就直接杀到对方家楼下。

愿意黏糊在一起的情侣很多,不喜欢闲聊、享受高质量陪伴的情侣也不少见。

所以说,熟了之后不一定变得更“粘”,但一定变得更轻松了、都能放心大胆地做自己了。



“关系尴尬期”并不只是表层上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带来的尴尬,更是对所处关系的一种拘谨、不安全的心理状态。

心理垂类媒体“know yourself”分析,尴尬情绪正是来源于担心“自己被评估”或“自己被暴露”。

就比如跟刚在一起的恋人互相分享常去的餐厅、周末娱乐活动,会担忧暴露自己的真实收入水平;

刚熟起来的朋友不好意思分享短视频,也有担心不符合对方审美口味的考量。



而在品味、经济实力等相对外部的因素之外,更深层的尴尬还与自我的情感表达有关。

无论在友缘关系还是性缘关系中,不少网友都有担心自己越界的经历。

得知对方最近遇到了烦心事,去关心的话会害怕对方不需要、更想一个人静一静,不去关心的话又害怕对方会觉得自己冷漠、不在意自己。

向对方表达欣赏、好感等情愫,发出一块散步、吃饭等邀约,都提前在心中预演了多种可能性,反倒有时候会因为“过于揣摩对方感受”而让关系的推进受阻。

在如此注重边界感的时代,纠结于“自己的主动是不是别人的负担”成为一种常态。



不过,人和人之间连接的深化总伴随着边界感的打破和来来回回的试探。

这个过程,也是加深了解、判断关系要走到哪一步的参考。

有些人还没有越过关系尴尬期,就退回到了“列表里从来不会聊天的僵尸朋友”。

也有人褪下一层层社交面具,发现彼此越来越合拍。

那认识的时候小心翼翼聊天,生怕踩到对方雷点,熟起来后天天在对方雷区蹦迪。

默契到知道踩哪种程度的雷是幽你一默,说哪种刻薄话会伤害到对方。

真正滋养人的亲密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维度),不需要用力维护氛围、cue流程、刻意展现自己。

交流是自动发生的,关心是自然流露的,情感是自如流动的。

@爱吃肉肉

度过关系尴尬期,关键在于感到舒适安全、不会被随意评判。

大家对各种尴尬期讨论得如此热烈,或许忽视了与自己相处的尴尬期。

说到底,任何关系到最后都是和自己的关系。

就像有网友说在日记里都会向自己撒谎,扮演一个自己认可的角色。

在祝所有人拥有好的关系之前,先祝所有人找到自己,享受和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相处。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