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听起来颇有“人民苦一点,国家强一点”的意味,然而市场和选民是否愿意买账,似乎正在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图:国会山报截图
从自信满满到“略感歉意”
曾几何时,川普宣称“关税不会造成通货膨胀,而是会带来成功”。但随着经济数据的下滑、零售商预警“货架将空”、以及来自共和党内部的质疑声浪高涨,川普的话锋出现显著转变。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萎缩了0.3%。虽然白宫试图将责任推给拜登政府,强调这只是“进口激增”的短期效应,但现实是——许多进口商正赶在5月3日汽车关税生效前疯狂“抢运”,直接拉低了经济表现。
“这只是短期痛苦”?选民信心动摇
在一月的椭圆形办公室讲话中,川普也曾为即将到来的阵痛打预防针,称“人们会理解短期的中断”。然而从选民态度来看,理解似乎正在变成质疑。
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川普在经济方面的支持率已跌至45%,为2019年以来最低点。盖洛普民调亦显示,其整体支持率从1月的47%滑落至4月的44%,在俄亥俄州更是首次跌破50%。相比之下,虽然拜登的经济支持率在去年一度跌至谷底(约35%),但川普也未能稳住原有优势。
商界与共和党内部的“怨言”
比起选民不满,川普更难忽视的是来自传统盟友——商界与共和党国会议员的持续施压。
美国商会本周致信财政部长,直言不讳地表示“再等几个月达成协议,许多小企业可能已经撑不过去了”。大企业CEO在与川普的闭门会议中也不讳言库存风险:“我们不是不愿意支持政策,而是怕门店真的空货。”
就连共和党资深参议员Ron Johnson也开口了:“我不怀疑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企业投资正在干涸,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高关税+低通胀”?数据正在拉扯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白宫大谈关税可能带来的通胀时,美国3月的核心PCE通胀反而下滑至2.6%,逼近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表面看似矛盾,但从投资界角度,不难理解:不少企业和消费者选择“抢跑”式购买,短期拉高支出、推迟未来需求,反而在数据上出现“虚假繁荣”。
换句话说,大家并不是更乐观,而是更焦虑。
“给我们一点时间”,但代价由谁承担?
川普在本周与软银、亚马逊、丰田北美等企业高层的会晤中,再次请求:“请给我们一点时间。”他坚称,这些政策将最终带来长期利益。
只是,这种“先吃苦后见效”的叙事,在当下的美国经济环境中恐怕并不好讲通。无论是库存压力、投资冻结,还是消费者对未来的悲观预期,都在侵蚀川普在2024年最大政治资本:经济管理能力。
或许,正如一位市场分析师所说:“扣除进口因素,美国经济表现尚可。但在现实世界中,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人根本无法庆祝。”
如果说川普的第一任期是用减税和放松监管“讨好”企业界,那他在第二任期的开场则更像一场政治豪赌:赌民众能承受短期阵痛,赌企业会相信长远收益。但问题在于,经济衰退不是靠“口头让人忍一忍”就能避免的,更何况今年选民的耐心,似乎也不比关税下调来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