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块9一次!这家新开的AI洗头店,被骂惨了!(组图)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阵 “ AI 风 ” 会吹到哪里。

如今,连洗头和美甲也能靠 “ 黑科技 ” 帮忙了。

搞得生活里连最 “ 放空大脑 ” 的仪式感小事,也变得智能了起来。

狐妹先来说说 AI 洗头,最近不少网友发帖称,全国多地街头出现 “ AI 洗头 ” 店面。



线上团购价格低至 9.9 元,就可以享受洗 + 吹 + 按摩三件套。有的店铺不仅洗头,还附赠头皮检测服务。



整个流程看起来还挺智能的:顾客躺下后,先进行头皮检测,然后店员会根据检测结果帮你选好洗护模式。



短发、长发都可以选,洗头模式也有速洗、普通、加时、淋水和养护几种,力度还能根据喜好调成低中高档。但洗完头后,还是需要店员帮忙再吹干头发。



听起来感觉不错,来看看网上不少体验过的小伙伴给出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一部分人觉得挺新奇的,有种体验未来生活的感觉,省时间、便宜,还不会被店员推销一堆精油套餐。



但另一部分人就吐槽没灵魂,说没有手法的抓挠、不够舒服,洗完头感觉像用水冲了个头皮版高压锅。



也有网友直接表示,感觉 AI 洗头就是 “ 自动冲水机 ”,完全没有灵魂,甚至 “ 不敢信任机器 ”。



从商家的角度来看,这项 “ 黑科技 ” 确实解决了招工难、人工贵的问题,尤其是剪发前、护理前的基础洗头需求,全交给机器来处理,效率杠杠的。



按照网上说的单台成本在 3 万元左右,虽然不便宜,但跟长期请洗头师比下来,也许更划算。

而从科技发展来看,它确实是一种“ AI + 服务 ” 的尝试:把 AI 技术嫁接到线下场景,打造一种新的消费体验。

问题也在这:技术是有的,但体验是否能打、消费者是否买账,还远没达成共识。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目前 AI 洗头更多还停留在 “ 概念展示 ” 的阶段,说白了,噱头可能大于实际价值。

它解决的是 “ 有没有 ” 的问题,但 “ 好不好 ” “ 爽不爽 ” 这些和人的感官直接挂钩的东西,目前的 AI 洗头似乎还做不到替代人工的精细和情绪价值。



我们出门洗头,不仅仅是为了洗头发,更多是为了那份 “ 舒服 ” 和 “ 享受 ”,这一点 AI 暂时还没学会。

而另一边,美甲界也迎来了 “ AI 选手 ”。

在武汉天河机场出发大厅就有家 AI 美甲机站,只要在旁边商铺消费,就能免费体验。



据介绍,这款机器平均 10 秒能搞定一个指甲,效率非常惊人,图案风格也比传统美甲店多得多。

再看到一些博主分享的 AI 美甲体验视频,通常的操作流程是:先涂上底油,然后上色,最后画上图案,整个过程简单又高效。



这类 AI 美甲机器不仅在日常的美甲店中引起了关注,甚至在一些大型展会如 CES 展会和最近的广交会中也有亮相。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心动?

但翻看电商平台的销售记录会发现,这类智能美甲机虽然品牌多、价格从几千到近万元不等,但实际销量往往只有个位数。



狐妹注意到,在市面上对这类美甲机宣传得最积极的,其实还是设备供应商,而不是美甲行业本身。

严格来说,它们更像是 “ 自动化打印美甲机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 AI 美甲机 ”。

早在 2021 年,央视就报道过这类自动美甲机,当时AI这个词还没这么火。



只是最近 AI 太热了,很多产品都开始主动或被动地 “ 贴 AI 标签 ”,但真要说有多少是靠 AI 驱动的,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那回到实际门店,这类 AI 美甲到底实不实用呢?

狐妹翻了一些 AI 美甲机的加盟门店资料,发现大家在宣传时其实也更强调 “ 赋能 ” 而不是 “ 完全替代 ”。



毕竟美甲这件事,从贴甲型、修甲、打磨这些基础步骤开始,还是离不开人工操作。

美甲机更多像是辅助工具,能提升效率,但还远没到 “ 人可以完全退场 ” 的地步。



从市场反映来看,不少美甲店目前还是以人工手绘为主。

有店员就表示,AI 美甲的精准度和艺术性还是差点意思,而且美甲不仅是技术活,还需要审美、创意和顾客交流,属于那种 “ 定制化 + 情绪价值 ” 的典型场景,机器目前还摸不清楚客户的 “ 风格 DNA ”。

从一个更大视角来看,AI 洗头、AI 美甲都是 “ AI + 服务场景 ” 的实验产品。它们不是伪科技,但也还远没成熟到可以全面替代人工。

更准确地说,它们是 “ 能用,但还不能精用 ” 的那一类科技应用。它们有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但肯定不会那么快取代人类的双手。

目前更多的意义,是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顺便也检验一下哪些需求可以被科技精准覆盖,哪些则仍需要人情味去填补。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