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拟立新罪:戴口罩作案 将“罪加一等”(图)

据AP新闻网5月2日报道 “如果你一边戴着口罩,一边干着坏事,那你可能要多背一条罪了。”这不是电影台词,而是纽约州州长Kathy Hochul本周宣布的预算案提议内容之一。根据该提案,一旦通过,纽约州将新增一项刑事罪名:在实施A类轻罪或以上的犯罪行为时“故意戴口罩以掩饰身份”,将构成轻罪。

换句话说,不是你戴口罩违法,而是你在犯罪时戴口罩违法。


图:AP新闻网截图

虽然听起来逻辑通顺、动机正当,但这条法律背后隐藏的权力扩张和潜在寒蝉效应,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尤其是在一个抗议频发、政府打压异议日渐加强的政治环境下。

“打击犯罪”,还是制造寒意?

Hochul曾在2023年提出要禁止在纽约地铁系统内戴口罩,理由是“防止有人借机实施反犹攻击”。该提议一出,迅速遭到民权组织和抗议者团体反对。他们指出,口罩在疫情后仍是部分民众防护健康的重要工具,也是不少人参与抗议、表达异见时用来保护身份的必要手段。

在川普政府对校园异见声音(尤其是批评以色列政策的国际学生与学者)展开新一轮打压之际,这类法律的潜在用途令人担忧。纽约公民自由联盟政策顾问Allie Bohm就直言不讳:“当联邦政府明确表示将‘锁定’不符合其政治立场的人群时,这种立法只会让人更害怕表达。”

疫情后,“口罩”成了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纽约地铁在新冠疫情期间长期强制佩戴口罩,不少人至今仍选择在通勤时戴口罩防护空气污染。但“口罩”早已超越防疫意义,成为言论自由与社会分裂的一面镜子。

当城市领导人试图将“戴口罩”和“犯罪”划上等号时,无疑是在向社会传达一个危险信号——匿名表达或自我保护,可能会被视为“可疑”。

这条新法虽然声称“不会影响健康、宗教或文化原因的合法佩戴”,但在实际执法中,这些“例外”是否真能得到保护?执法者如何判断你是因为哮喘戴口罩,还是为了逃避摄像头?

合法抗议 vs 非法掩饰?

支持者如州参议员Skoufis认为,这项法律“回应了民众对掩面犯罪的担忧,同时降低了执法的主观性”。但问题在于,执法权力越模糊,就越容易被滥用。

比如,假设有人在合法抗议现场戴着口罩,而警方主观判断该行为“可能掩饰犯罪”——此人是否就可能被追加一项轻罪指控?尤其在纽约这样抗议频发、群情激烈的城市,法条模糊无疑将赋予警察更大裁量权。

更何况,该提案诞生的背景并不单纯。Skoufis在采访中提到,川普政府近期在移民政策上的强硬姿态“确实对本案谈判产生影响”。虽然他强调,“本州法律不会给ICE额外执法权限”,但在川普政府大力打压支持巴勒斯坦示威者的大背景下,谁能保证这一条新法不会成为新的钳制工具?

社会焦虑的政治投射

这项新提案其实是纽约州庞大预算案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夹带私货”的经典操作。它折射出的是民主党州政府在治安压力与言论自由之间的两难博弈。

一方面,面对街头犯罪、反犹事件和社会不稳定情绪,政府必须回应公众的“安全焦虑”;另一方面,当这种回应以打压匿名表达、收紧抗议空间为代价,受伤的就不仅是“坏人”,还有那些想和平表达意见的普通市民。

最令人担忧的不是这条法律本身,而是它背后的趋势:一个曾因疫情而普遍接受的防护行为,正逐渐被政治语言重新定义为“危险征兆”。

从川普政府压制抗议者,到纽约州打击“犯罪中的口罩行为”,我们正见证一个奇怪的转变:不是“戴口罩犯法”,而是“戴口罩,你就可能犯法”。

而在一个本就监控密布、执法标准常带偏见的社会中,这种微妙的政策变化,比明目张胆的封口令更让人不寒而栗。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