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对1千!图解印军真实战力的卡吉尔镇之战(图)

前言:1999年,1000多名巴基斯坦准军事武装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占领了2座山岭,与6万印度陆军和100多架战斗机爆发了一场74天战斗,最终以印度胜利告终,这场战斗真实呈现了现代印度陆军和空军的战斗水平。



一:起因

1947年,英国放弃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末任总督刘易斯.蒙巴顿勋爵把穆斯林占多数的西北土邦和东北孟加拉地区划归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占多数的马德拉斯、孟买、中央省、联合省、比哈尔、奥里萨、马拉塔土邦划归印度,人口混杂的土邦按照投票决定归属,结果1400多万人按照信仰投奔印度或巴基斯坦,最后只剩下印度西北毗邻的查谟克什米尔邦,双方就克什米尔归属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度军队占领了五分之三的克什来尔和400万人口,巴基斯坦只得到五分之二克什来尔和100万人口,之后陷入军事对峙,在1965年和1971年双方又爆发过两次大规模战争,印度虽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占尽上风,但在克什来尔方面没有什么进展。



1984年,印军决定抢占了克什米尔位于中印巴三国交界处的锡亚拉山口和比拉方德山口,从而控制锡亚琴冰川地区,使巴基斯坦失去中巴边境东段,印军的行动很成功,锡亚琴冰川面积3000平方公里,海拔5375米,气温常年在零下30-50度,冬季平均降雪量达10米,经常有时速80公里的大风,环境是相当的恶劣,空气稀薄到寸草不生,派驻的军人经常因冻饿、严寒、缺氧、高原病和雪崩而死,在这种高度呆的太久就会患上头疼、咳嗽、呼吸困难、眼险肿胀、语无伦次、急躁,甚至好斗的疾病,最多3-4个多星期就要撤回低海拔地区,所以巴基斯坦没驻守多少人,印军控制了山口就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巴军由于装备运输困难,只好把守较低的山峰。



但锡亚琴冰川是克什米尔的中枢,可以俯瞰大部分克什米尔,控制该冰川就意味着拥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主动权,这是巴基斯坦无法容忍的,为了夺回锡亚琴冰川,巴基斯坦精挑细选精锐军官和骨干,征募巴控克什米尔青年组成几万人的准军事武装,携带轻武器不断滲透蚕食,力求削弱印军对锡亚琴冰川的控制,每支部队滲透有一百多人,经常穿着便服穿过停火线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在人迹罕至的山头建立据点,攻击印军和交通线,有时活动了几个月才被印度安全部队发现,就这样持之以恒的干了十几年,印度安全部队也废于奔命了十几年,而巴方声明这是当地人自发组织的非正规武装,与巴基斯坦政府毫无关系,到了1998年,巴基斯坦决定搞波大的,将冲突国际化,以迫使印度撤离锡亚琴冰川。



二:第一阶段作战

1998年底,冬季的锡亚琴冰川即将大雪封山,负责停火线一带边防的印军121步兵旅将按惯例将前沿哨所人员撤回过冬,168公里的边境线上出现了一个80公里的缺口,巴基斯坦派出一个名为“北极光"的团级准军事武装,这个团下辖六个营,每个营下辖五个连,共1000多人,于1999年3月从6个方向徒步越过停火线,占据了图图岭和老虎岭上空置的印军哨所,居高临下俯瞰山下的卡吉尔镇,卡吉尔镇距离印巴停火线6公里,向东是印度对华作战的重要军事基地列城,也是印度控制克什米尔的关键据点,向西是印控克什米尔首府通斯利那加,两个城市由一条434公里的1号公路连接,公路在卡吉尔镇中间通过,这是唯一条通斯利那加至列城的公路,是列城几万驻军的生命线。



周围是5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最低的是镇子北面5500米的图图岭,山梁上有5个4195米-5160米的高地一路向西北延伸到老虎岭,巴基斯坦方面认为险要的图图岭足以打消印军争夺的念头,“北极光"团用了两个月在山上构筑了交通壕和掩体,印军完全没有察觉,直到5月3日,当地牧民才发现山上有人,得知这一情况的当地驻军加瓦尔联队向上级汇报有8至10名游击队越境,收到报告的印度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下了个非常简单的命令:“去揪住他们的脖子扔出来”,加瓦尔联队以为依靠自己的力量就马上能夺回图图岭的前沿哨所,结果发起了三次进攻都被打退才发现对手不止十几人,由于担心列城交通线被切断,印军制订了代号“胜利”的作战计划。



印军调来精锐的第18步兵团和纳加步枪联队,加上当地的加瓦尔联队共3个步兵营,计划先夺取图图岭,第18步兵团和加瓦尔联队一马当先,在5个105毫米榴弹炮连的支援下从两侧山脊分两路往上冲,但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高海拔山地环境,残酷的地形要艰难攀爬11个小时才能到达主峰,印军步兵走不了几步消耗的体力就接近极限,山地运动需要比平时多一倍的卡路里,但士兵不但没热饭,连水也每人只有1升,食物要8到10个小时才能送上来,疲劳之下的士兵相当消沉和厌倦,战斗精神的急剧下降,特别是从海拔600米低地匆匆赶来还没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第18步兵团,山上气温只有零下11度,第18步兵团出发地气温近30度,身穿夏装的第18步兵团被冻伤了26%士兵。



印军步兵很少有钢盔,有的是一种由一圈6~7毫米钢板制成头顶没有防护的头盔,部分步兵也装备从国际市场上采购的廉价M88头盔和背心式携行具,而且大多数士兵不掌握登山技术,摔伤的也不少,发生高原肺水肿的也不少,爬到快一点加瓦尔联队连主峰的影子都没看到就被对方顺着山势滚下来石头砸得尸横遍野,死伤十几人,第18步兵团B连在被赶了下来两次后终于冲上了距离峰顶仅15米的地方,双方爆发了白刃战,连长拉杰什・阿德希卡里少校被一刺刀捅死,其余印军步兵顿时崩溃,四散溃逃找地方躲了起来,溃兵们陆陆续续用几天才全部逃回山下,回来的士兵体重下降20千克,许多人头发变白,面色铁青,浑身发抖,“北极光"团则利用阿德希卡里少校尸体“围尸打援”,用狙击手和地雷杀伤了不少来抢尸的印军士兵。



印军步兵的武器简直是噩梦,一个步兵连既有使用俄式7,.62×39毫米中间威力枪弹的俄制AK-47和捷克制VZ58自动步枪,又有使用7.62x51毫米北约弹的仿制L1A1型半自动步枪,还有使用5.56×45毫米北约弹的自研英萨斯自动步枪,步兵班用的是英国7.7×56毫米布伦式轻机枪,步兵连用的是比利时的 ON MAG7.62x51毫米通用机枪,其他枪还好,英萨斯自动步枪不但因为严寒下金属部件变脆断裂经常打不响,卡壳、瞄具故障比一般环境下高出2-8倍,而且弹头重量很小,在高寒山地难以预测的切变风环境中毫无精度可言,经过8天战斗,印军伤亡了两名军官和150人,再也不敢再进攻,只向上级报告缺少装备和食品,请求增援和空中支援。



三:空中作战

但印度陆军只希望空军使用武装直升机提供近距空中支援,空军表示武装直升机无法在高海拔山地作战,只能使用固定翼战机,实际上印度空军早在5月10日前已经向前沿机场调配作战飞机训练投射对地武器和实施空中侦察,双方围绕这一分歧扯皮了几天,5月12日,一架对图图岭实施侦察米-17直升机被一枚肩扛式红外地空导弹击落,第二天又有“美洲虎"战机进行侦察时被一枚肩扛式红外地空导弹击中右发动机,5月14日,印度陆军同意空军使用固定翼战机,印度西部空军司令部针对战事的空中作战中心开始运作,调来了145架战斗机,5月25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召开会议,印度陆军参谋长马利克认为很形势的严峻性,请求空军马上投人战斗,瓦杰帕伊当即同意,但要求空军只能攻击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的目标。



5月26日清晨6时30分开始,印军出动位于斯利那加、列城、阿万提普尔、乌德汉普尔、伯坦果德、安达姆普尔空军基地的米格战斗机发动了6次空袭,高原近距空中支援对从未试过高原地形作战的印度空军而言是极大的考验,米格一21、米格一23和米格一27攻击机配备的投弹瞄准器没有在这种低温及空气密度下的投弹参数,也缺少精密的导航设备,飞行员不得不按照通常的瞄准模式俯冲投弹,由于山上石材众多,“北极光"团用构建构筑了大量小碉堡,并利用积雪伪装,印度空军飞行员眼中只有光秃秃的山脊和皑皑积雪,轰炸自然是毫无效果,而且战机在飞临以及飞离战场上空时,往往因为不能不允许越过实际控制线而采取最优的飞行路线,还要防止肩扛式红外地空导弹。



第二天,印度空军飞行员纳奇克塔驾驶的米格一27攻击机在用机炮扫射时发动机突然吸入航炮废气停机,纳奇克塔在2次重新启动未果后弹射逃伞,结果落在“北极光"团的阵地上被俘,另一架米格-27攻击机的飞行员阿贾伊·阿胡亚打算降低高度寻找纳奇克塔时被一枚肩扛式红外地空导弹击落,阿贾伊·阿胡亚阵亡,第三天,又有一架米一17直升机在提供低空火力支援时被一枚肩扛式地对空导弹击落,4名机组成员全部阵亡,面对惨痛损失,西部空军司令部,停止了使用直升机并命令战机必在超出肩扛式地对空导弹射程的9000米高度飞行,但这个高度投放的非制导炸弹根本就是四处乱飞,只要空中出现战斗机,地面的印军士兵都找地方隐蔽,免得这些炸弹落在自己头上。



5月30日,由于图图岭的石质山体坚硬牢固,洞穴众多,普通炸弹战果甚微,印军决定调来激光制导炸弹,在攻击地面的同时,印军还出动米格一29、幻影2000、苏-30战斗机执行战斗巡逻任务,防止巴基斯坦空军不会攻击印军攻击机,由于巴基斯坦空军的F-16A战斗机受美国干涉,只能在距离控制线16公里至32公里的空中巡逻,始终没有靠近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空军手上只有从中国购买的歼七MG战斗机可用,巴基斯坦第20战斗机中队驾驶机动性和F-16A战斗机不相上下的歼七战斗机使用超音速掠袭战术,一次又一次突然逼近让印军战斗机的告警系统不断告警后又扬长而去,印度空军新采购的幻影2000战斗机竟然毫无办法,更先进的苏-30战斗机也被活蹦乱跳的歼七战斗机吓得转身就逃,但双方都没有发动空战。



四:第二阶段作战

在等到激光制导炸弹到位期间,印军集结了19个步兵营和几个炮兵团,在6月2日再对图图岭展开进攻,第18步兵团艰难攀登六小时,终于接近到了峰顶300米的地方,副团长维施瓦那赞中校正伸出头观察下对方阵地,立即被狙击手一枪击毙,失去指挥的印度士兵被打得完全丧失战斗勇气,拒绝再发起进攻,相持到6月12日,擅长山地作战的第2拉杰普纳步枪营和大量130毫米M46火炮和155毫米火炮赶来增援,印军集中了20个炮兵连从当晚18时开始对图图岭主峰进行了6小时轰击,但由于稀薄的空气和阵风,印军的炮弹飞行有时变得毫无规律,需要发射大量炮弹弥补精度,印军步兵非常依赖火炮,只要没有炮火步兵就寸步难行,而巴基斯坦的炮兵则利用图图岭居高临下的观察便利精准覆盖炮兵,炮战打到午夜才停了下来。



随即第2拉杰普纳步枪营在维维克·古普塔少校的指挥下兵分三路再次进攻,维维克·古普塔少校带领的90人突击队负责正面进攻,一路从背面进攻,一路从迂回至图图岭后面包围,第18步兵团因以伤亡太大为由拒绝再进攻,改为负责为第2拉杰普纳步枪营提供火力支援,印度士兵经过4小时才到达山顶,立即受到猛烈打击,古普塔少校被击毙,但第2拉杰普纳步枪营毕竟是精锐部队,没有四散逃跑,继续向峰顶进攻,守卫峰顶的“北极光"团士兵长期暴露在高原上,生理和心理疲劳己到极限,只好撤退,6月13日4时10分,印军占领了图图岭主峰,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逐步夺取图图岭高地群,然后将矛头指向老虎岭。



可以瞰制整个达拉斯地区的老虎岭主峰高5062米,山上有一条向西的山脊,山脊上有许多险峻的山包,一百多名“北极光"团士兵分布在老虎岭上,其中主峰有40人,被称为“印度之门”、“头盔”和“犀牛角”的山包上各有10人,指挥所和20人在“石球”峰的山包上,其他山包也设有机枪组和反步兵雷,还有实际控制线另一侧的3门105毫米火炮、3门120毫米迫击炮和两门81毫米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印军锡克联队第8营在5月也进攻过老虎岭,没有成功,6月17日,4架幻影2000战斗机用计算机辅助瞄准投放454公斤无制导炸弹摧毁“北极光"团后勤营地,6月24日又用2枚“宝石路”II激光制导炸弹“石球”峰的“北极光"团指挥所,炸死了5名指挥官。



7月3日夜,第18步兵团和新调来的第192山地旅在22个炮兵连以每分钟200发炮弹的射速炮击了13个小时后对老虎岭发起攻击,其中第2纳加团在右侧,锡克联队第8营在左侧,沿着最艰难路径向上爬,而200名第18步兵团士兵在从山后借助绳索攀爬悬崖,他们在冰冷的雨水中爬了12小时,许多人因没穿防寒服被冻伤甚至冻死,刚爬上山顶就发现,受到一顿猛烈的火力招呼,幸好锡克联队第8营22名士兵爬上了山脊,切断了各个山包的联系,“北极光"团士兵无法相互支援,陷入弹尽粮绝境的困境,有限的兵力只能分散在各处死守,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26日,“北极光"团士兵放弃老虎岭,退回到控制线另一侧,战斗结束。



五:结语

此战印军共动用了6万名军人,143架战斗机,出动了1700架次,投弹500枚,200门重炮,发射完印度全国库存的25万枚炮弹,以绝对兵力、火力和后勤优势对付一支孤立无援的千人准军事武装,却打了74天,损失4架战机,2架直升机、阵亡527人,伤1363人,当时访问印度的美国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兰德斯也前往观战,对印军的表现相当失望,印度媒体则批评陆军指挥官只把士兵当低级耗材,而士兵弥漫着雇佣气氛,缺乏战斗热情,2004年印度邀请美军第10山地师的教官来为山地部队传授山地战术,美国教官被愚笨又天生感觉良好的印度军人气个半死,这些印度人经常曲解美国教官传授的技巧和战术,用美国教官根本听不懂的印式英语和美国教官争辩。话说回来,这两座山岭远不如1962年西山口险峻,解放军仅用时2天。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