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媒:中国在AI和机器人研发领域极速前进(图)

近年来,中国这个亚洲巨人巩固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包括增加对机器人的研发投资,推出扶持政策,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科幻”。

01 意媒: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

中国近期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引起意媒关注。

意大利《每日实时报》报道,近日,北京举行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体现了中国争当技术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领先者的雄心。

文章称,选择在半程马拉松比赛的现实环境中测试双足机器人,其中既有物理障碍,又有环境限制,这样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技术的成熟度及其研发的机器人模仿人类运动复杂性的能力,显示出中国正不断缩小与美国这样的技术超级大国的差距。

机器人无论多么先进,都依旧会跌倒、偏离路线和犯错。这些不完美之处反映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也反映了人类的能力仍超越于机器之上。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观众会为跌倒后站起来的机器人鼓掌,这不仅是在为如同运动员一样顽强不屈的机器人鼓掌,也是在为进步本身鼓掌。

参赛的机器人身旁会有人类设计师和工程师陪伴,这说明机器目前还离不开人。但是,这场半程马拉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比谁跑得最快,而是向世界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国已经准备好起跑,并向美国和世界再一次发出挑战。

02 投入不断增加,成果越发“科幻”

“机器人的世界似乎只说一种语言,那就是中文。”

意大利Rtl网报道,近年来,中国这个亚洲巨人巩固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包括增加对机器人的研发投资,推出扶持政策,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科幻”。在中国,机器人成为助手来保持景区的清洁卫生,还作为机械化结构来帮助某一类病人。其存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并已出现了一些明确的趋势。

目前最流行的趋势之一是使用机器人来收集垃圾。科学家最常用的设计模型是让机器人四足行走,于是有人给它起名“机器狗”。虽然这可能会让人想起《黑镜》等反乌托邦电视剧中一些令人不安的情节,但实际上它们当前的功能非常有用,从首次应用就可以看出来。最早使用机器人收集垃圾的地方是中国山东省。在泰山风景区,人们用机器人清理游客丢弃的垃圾,也负责运输已经收集好的垃圾。泰山景区是中国游客最多的高山景区之一,每年游客量达800万,垃圾产生量估计约为2.4万吨,如果仅以人力搬运,成本将非常高昂。正是经济原因引起了企业和公共机构对机器人市场的兴趣。尽管项目初始投资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管理成本可大大降低。该机器人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称:“'机器狗'在搬运货物时可以爬山、涉水、越过障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外骨骼”,这是一种可穿戴的自动化结构,可协助

行动不便的人(如老人或残疾人)完成过去无法实现的运动。简而言之,这些机器人应用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必需品。

为了使这些新技术更加普及,中国大幅增加了对该领域的研究投资。预计到2025年,这一投资将呈爆炸式增长,达到53亿元人民币(约7.39亿美元);到2029年,这一数字可增长到750亿元人民币。这种爆发式的投资增长或许也得益于中国政府所实施的政策。去年11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印发了对机器人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03 法媒:人工智能助力养老服务

中国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宣布,中国将加强人工智能(AI)在养老和社会救助领域的应用。

法媒注意到,2024年,中国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出生率急剧下降,预示着经济、卫生系统和社会保障将出现严重问题

在中国14亿人口当中,有3.1亿以上的年龄在60岁以上。为了应对劳动力萎缩的问题,政府正在寻求让新技术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

中国公司DeepSeek今年1月份发布的人工智能模型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此后,地方政府纷纷争相为其服务配备该模型。尽管美国对中国公司在最先进的芯片方面实施限制,但这种低成本开发模式的表现优于许多西方竞争对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2月份接见了民营企业精英,特别是几位科技和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头人,呼吁他们“一展才华”。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以及腾讯、华为、小米等重量级企业代表出席在座。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