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解放日”关税满月 中国出口商众生相(图)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距离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玫瑰花园宣布震惊世界的关税政策,已过去一个月。全球的政府、企业、消费者,都从最初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但未来的不确定性还是悬在头顶:中美何时开始谈判?还有哪些品类能被豁免?90天暂缓期后,对等关税还会回来吗?

这些问题经常在新闻头条上回荡,但对于中国的出口商而言,这些问题事关重大:短期而言,手头这批货能不能、该不该发走;中期而言,后端生产是先停一下还是加大力度;长期而言,要考虑去第三国做转口,还是回头深耕国内市场。

对于很多出口商而言,这是他们20年外贸生涯中,从未见过甚至从未想过的困难,有人淡定表示“生意总是要做的,此处不做,到别处做”,也有人忧虑喟叹正经历“生死存亡的时刻”。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最大的挑战不是关税本身,而是美国政策“三天一变”,这让任何积极的应对变得“可笑而无用”。

“关税战一个月,我们的咨询量暴涨10倍以上,以前还需要自己找客户,现在主动上门的都谈不完”,“Atlas Ways”的大中华区负责人李昀(Elaine Li)向BBC中文介绍,该公司主要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目前服务数十家大中小型企业出海东南亚、中东等地,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科技、医疗等行业。

咨询量提升,意味着“解放日”关税的凶猛来袭,让不少中国企业加快出海的步伐和布局;但李昀表示,由于政策变化太快,很多企业还处在“做足准备,静观其变”的状态,

包括李昀在内,BBC中文还采访了中国出口企业服务商、咨询公司和专家,还原过去一个月出口商们的心态和选择。

美国市场,究竟重不重要?

通过数据和采访,总结而言答案为一句话:美国市场对中国依然极为重要,但没以前重要,趋势是正在变得更不重要。

从绝对数字上来看,美国对中国出口商而言太重要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达到4400亿美元,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最大的贸易伙伴,而这还并未囊括通过香港、越南、柬埔寨、墨西哥等地进行转口的巨大贸易量。

另一个数据可能更能说明,中美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体量,两国贸易总量在11.5万亿美元左右,占全球贸易总量的近四成,而且两国高度互补,一个是最大生产国,一个是最大消费国。

“在中国出口版图中,美国还在核心位置,但这几年份额下降了一些。”出口服务商GenPark的创始人兼CEO庞国强(Chris Pang)向BBC中文表示,其服务的数百家出口导向的中小品牌中,大部分卖家仍以美国为主要市场,但已主动开辟欧洲、东南亚等多元渠道,以应对不确定性。

中国政府并未公开表示要刻意削弱对美贸易依赖,而是强调市场多元化战略:除了稳住中美经贸基本盘外,也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国家等新兴市场。从贸易额上看,尽管美国占比最高,但东盟等地区增速更快,贸易结构正向多极化方向演进。庞国强认为,总体上企业的调整方向也在配合政府战略。

在这个趋势下,中国在舆论上也试图降低美国的重要性,比如在官方语境中把东盟列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非美国,尽管东盟并不是像欧盟一样的单一关税区。

再者,近期官媒《人民日报》也发文称,“天塌不下来”。因为中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对美出口下降不会对整体经济造成颠覆性影响。而且“我们已与美国打了8年贸易战,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但是对于个别商家而言,痛感极为强烈。

“我们销售额70%以上都来自北美”,位于长三角的狩猎用品生产商李先生表示,他们是该领域的头部公司一年营收不到一亿人民币,主要是做亚马逊和独立站。

“噩梦般的四月”几乎打乱了李先生在北美运营的方方面面:比如要不要加价;海外仓库是否还为促销季囤货;小包裹免税措施没了,货物要向前端集中,如何协调仓储;大量的代理渠道面临重新协调价格和物流。“基本上是系统性挑战。”

当然也有更淡定的。王先生深耕的是亚马逊、沃尔玛等传统平台,他表示刚开始从事跨境电商之时,正值六年前特朗普第一次贸易战正酣,其实并没有根本性影响他对美国的出货。

“这次也一样。”王先生表示,跨境电商领域,无论是哪个平台,只要对中国开放,那么70%的卖家都来自于中国,大卖家可能80%-90%都来自于中国。所以这个领域本质上仍然是中国人和中国人自己竞争,加关税减关税,只要涵盖中国人,那么大家面临的约束条件一样,约等于没影响。

但他判断,关税战在中国卖家内部会产生三个影响:不利于新卖家进入,因为会听说加关税心里发怵;对于一些自建站、Temu、Shein这些从中国国内一件一件寄出去的平台,最为不利;对于心智成熟的中小卖家,尤其是依托平台(亚马逊、沃尔玛)仓储配送或者海外仓进行仓储配送的,是重大利好。

这些影响将对中国卖家们进行一些结构性冲击。

贸易战后,不少记者涌向中国的小商品集散地义务,但在外贸从业者看来,那里远远不能概括中美贸易的全貌。事实上,中国通过跨境电商出口美国700多亿美元,只占对美出口整体的出口16%左右。相比之下,苹果一家公司从中国输往美国的产品货值也在700亿美元左右。

“中国的出海可不只是跨境电商。”Atlas Ways的大中华区负责人李昀(Elaine Li)表示,中国对外出口中增长曲线最陡峭的是新能源汽车,但它早就被美国加征100%关税,所以迅猛的增长是在排除北美市场以后的;其次,装备制造业(机床、采矿设备等)也是额度大、附加值高的领域,他们的主要需求在东南亚这些新兴国家;最后出海经验丰富的企业,比如海尔、联想、TCL等早就全球布局,他们只是需要重新调整对美国的物流策略。

“所以关税带来的冲击和痛感是很不均匀的。”李昀表示,最近刚想要去越南、柬埔寨建工厂的那波老板,那是真的是慌,工厂到底还要不要建,贸易还怎么搞?经过这一个月,企业家逐渐意识到,全球化的程度还要更深一些,布局更分散(比如中东、拉美),深耕当地市场,而不是只借助他们做转口。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加价:中国出口商的无奈反击

但跨境电商最容易被美国的消费者感知到,白宫团队也深知这一点。

4月下旬,多家美国媒体披露,亚马逊的团队曾讨论在部分商品页面上单独显示进口关税,以应对特朗普政府新近实施的高额关税政策,尤其是对中国商品的145%关税和其他国家的10%关税。此举将让消费者清楚的感觉到关税带来的价格上涨。

白宫迅速作出强烈反应,发言人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在新闻发布会上指责亚马逊此举为“敌对且具有政治动机的行为”,特朗普本人也直接致电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表达不满,亚马逊随后表示取消该计划,贝索斯还致电特朗普道歉。

沃尔玛则面临中国政府的怒火。沃尔玛曾要求部分中国供应商降低价格,以转嫁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关税的成本。此举遭到中国商务部严厉批评。中国商务部与沃尔玛高层进行了会谈,明确表示“如果沃尔玛要求中国供应商承担全部关税是不合理的,这将扰乱公平竞争和外贸秩序”。

沃尔玛改变立场,通知中国供应商恢复对美出货,并承诺新关税将由美国买家承担。多家中国制造商证实,沃尔玛已明确表示供应商无需承担额外关税成本,相关费用由沃尔玛等美国零售商自行吸收。

随即多家美国零售巨头的CEO与特朗普举行闭门会议,直接警告其关税政策将导致供应链中断,“两周后美国消费者将看到空空如也的货架”,“价格也会被迫上涨”。此番警告促使特朗普随后对关税表态有所缓和。

对此,庞国强称,尽管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压力,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仍依赖中国供应链,要求中国供应商恢复供货,并部分承担关税成本。​这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夹在中美政府之间,向美国直销的中国企业,则没有余地,只能涨价。作为中国“跨境出海四小龙”中两家代表SHEIN和Temu宣布,从4月25日起因为关税而加价。

宁波市新东方工贸CEO朱秋诚认为,平台的涨价对于一些低端、非必须品的商品的销售量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美国经济低迷,消费力下降关税目前已经对于电商平台的销售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部分品类销售量已经明显下降。

其实对于中国卖家而言,涨价是无奈之举。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副秘书长高长春表示,涨价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涨价意味着竞争力减弱,也有在美国市场份额缩小的风险,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在保持竞争力和覆盖成本之间找到平衡。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竞争力是极强的,且带有深刻的不可复制性。在材料上或许有所替代,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全球供应链的刚性需求,中国在这方面的供应链配套可以说远超所有国家,在关税的重压之下仍旧有明显优势,这是难以复制且无可替代的。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停产与绕道:不确定性比高关税伤害更大

受访的中国出口商普遍认为,生意总归要做,只要美国关税不是绝对严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生产国、美国作为重要消费国,在企业适应关税现状后,仍会流向美国。

庞国强也认同这种观点,尽管关税提高了成本,但中国商品的竞争优势依然存在。2024年前10个月中国对美出口增长4.9% 表明,关税并未导致贸易断崖式下滑。GenPark平台上的企业案例也显示,许多具有核心技术或品牌的卖家,通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能维系美国市场的订单。因此,即便两国贸易关系虽会经历调整期,但长期来看仍有持续的内在动力和合作空间。

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美中双方最终仍将通过谈判逐步降低关税 ,这暗示两国贸易摩擦具有修复空间。

但对于中国出口商而言,难点不在关税有多高,而是变化太快,任何中长期的应对措施都没办法布局。

上述出口商李先生补充了一个细节:在国内,快递价格很稳定,但海运价格变化频繁,尤其是第一波关税冲击,每天都在变,比如一个小包裹,物流价格单件就会上浮2-3美金,对于小额商品而言,这个变动足以冲击其价格体系,那么未来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建立一个海外仓,然后一次性大批量地出口过去,再在当地分发,但是这个投资要不要做,“谁也拿不准,万一投了钱,关税又取消了呢”。

李昀表示,对于中国出口商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在国内等着卖货,而快速开啓了出海计划,但是把国内的打法仓促复制到国外,往往会吃亏,然后再痛定思痛;以前已经出海的企业,挖得更深,原本不考虑的南美和非洲市场,也成了热点。

“但是其他国家也不傻,比如马来西亚和印尼,他们希望你带着产业链、带着技术来,而不是做中美之间的转口地,马来甚至下令严查这种贴牌转口的行为,而印尼以前是卖镍矿给中国,现在希望中国企业去建电池厂,就地加工成电池再卖。沙特也是,如果就地建厂,一切皆可谈,否则门槛极高。”

李昀估计,未来中国会走当年日本、德国的模式,高端制造业保留在国内,中低端不断向低成本、多人口的国家转移,而特朗普的关税战,加速了这个过程。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吴靖此前就向BBC中文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认为,接下来产业链可能会有本地化趋势,但是资本会开始扮演更强的角色。举例而言,商品可能是越南生产的,但是工厂出资方可能来自香港或者中国内地。再比如,未来中美贸易战继续打,中国的产能是否可以转移到马来西亚,但是中国通过资本联结这些产能。

“总而言之,未来产业链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本地化、区域化,但是背后通过资本和技术进行全球化、网络化的联结。”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