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是,一位名叫陈如月的北大学霸申请协和4+4被拒之门外。
2017年,陈如月第一次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习金融。北大光华有多牛?有人开玩笑说,一块招牌砸下来,都能砸到几个高考状元。
陈如月在北大求学过程中,发现金融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她更渴望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为了实现当医生的理想,陈如月同学在大学就选修了许多生物学相关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还加入北大生命科学院李沉简教授的实验室团队。
陈如月同学也申请过协和4+4,但“竞争激烈”未被录取。
毕业三年后,陈如月再次参加高考,被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方向)录取。
读这则新闻时,很有点难受。陈如月和董小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真心热爱医学的北大学霸,被协和拒之门外。是陈如月的学习能力不如董小姐吗?

董小姐年纪轻轻,在美国读的某文理学院,却用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学排名,进入了协和医学院“4+4”的医生培养模式,导师是骨科院士,拿的内科学位,论文是妇科影像学的,实习的医院是胸外科,最后入职的单位又是泌尿外科。这不是弯道超车,简直就是坐着火箭一飞冲天。
而这两天,围绕“4+4”招生问题,又发现了不少奇人异士,比如,有一位文艺特长生,擅长剪纸这门手艺的,也进入了2025级协和“4+4”冬季招生复试名单。
再看看陈月如,这条学医之路,走的那叫一个艰辛。
不知道陈如月同学这几天有没有看新闻,在看到董小姐轻轻松松拿下协和4+4博士以后,心情会如何?

想想真是太讽刺了!
另一件事是,董小姐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残疾学子的研究成果。
董小姐的博士论文,从摘要到全文小结一共只有33页。可是,就是这33页的论文,也有可能是抄袭的。而且,抄袭的,还是一位残疾青年的研究成果。

董的博士论文《跨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研究》,与北科的一项名为《一种跨模态图像生成和检测的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存在多处雷同。
《一种跨模态图像生成和检测的方法及装置》有四位发明人,其中只有赵基淮为北科大学生,另三位是北科大计算机领域教师。
这位赵基准同学患有双耳听力障碍,一级残疾,只能依靠佩戴助听器和电子耳蜗生活。
网传董小姐的姑姑,正是赵基准同学在北科大的老师,而赵同学疑似被延迟毕业1年。如果这一传言属实,真是有点欺人太甚,有点太丧心病狂了。董小姐这位所谓4+4的协和医学院博士,六边形天才,全是靠“偷梁换柱”堆砌起来的。而普通人家的残疾孩子好不容易奋斗到硕士,然后辛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就这样被偷走?
这是不是有点太欺负人了?举头三尺有神明,干这样的缺德事,就不怕遭报应吗?
今天看到有新闻说,国家卫健委已经成立调查组,对事件涉及的肖某、董某及有关机构等进行调查核查。期待能查清查实,能有一份守护正义、守护公平的详细通报吧。

在教育和医疗,这两个关乎民生的重大领域,一些人对规则的破坏,对弱者的践踏,真是已经到肆无忌惮的地步,比手术刀更加冰冷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