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商”疑让泰国军队开路引大规模严查(图)

一百多辆大巴车,一辆接一辆驶进泰国会展中心,人群欢呼,掌声雷动。

舞台上灯光璀璨,背景板上写着“震撼又震惊的口号”,镜头一转,泰国宪兵模样的人拉开人墙,有人说,那是泰国军方为中国“微商”高管开道。

当宣传片在社交媒体上疯转,掌声变成了质疑。

谁批准的?谁站台了?

谁默许了这样的视觉冲击?

舞台还没拆完,泰国军方和副总理已下令调查,一场原本只想“热热闹闹开大会”的营销,开始引发整个泰国的反思。



军方开路-前总理助阵?

中国“微商”企业在泰闹大了!



4月30日,据多家泰媒报道,泰国社交媒体上一则疑似某中国企业在泰举行发布会活动的视频被广泛传播,视频内容描述得十分盛大隆重,尤其里面还出现了泰国陆军人员为一名女子(疑似企业高层)开路的场景,引起外界众多质疑和关注,纷纷呼吁对此事进行调查。



据发布视频的账号称,该企业的此次活动似乎在泰国知名的IMPACT 会展中心举办,动用了100多辆大巴运人,不仅有泰国警察(陆军人员)开路、高层指挥官人士控场,还有泰国多位名人助阵,以此来向中国同胞展现该企业在东盟地区多么壮大。

因此,也导致社交媒体上发出了谁允许该企业使用上述场所、哪些泰国政府人员为其开路、是否从中获利等疑问。



当天,泰国陆军副发言人里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关于社交媒体上出现的泰国宪兵模样人员为一名疑似中国女子进行开路安保工作事宜,陆军已紧急展开调查。



目前初步得知,上述事件发生于2024年12月24日,某集团在暖武里北革县IMPACT 会展中心6号楼举行产品发布会,当时有不少重要人物出席。



之后,泰国陆军与位于曼谷地区的第十一宪兵营进行了协调,发现并没有任何该部队人员参与上述活动的任务指示。

无论如何,目前尚无法确定视频中出现的人是否属于陆军人员,若发现为陆军人员将必须进入纪律调查程序,因为此举属于明显的违反纪律的行为。



免签致犯罪率变高?

泰国副总理直言:免签需要付出代价!

据泰媒消息,4月30日,泰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普唐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在谈及泰国免签后犯罪情况增加事宜表示需要核实情况的真实性,对于外国游客入境犯罪的情况均依法进行处理,实际并未对泰国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因为不是泰国内部自身不安全的问题。



普唐表示,对于民众担心的“变性人被挖心”是否存在贩卖事宜,确认目前尚无此类事件。关于疑似泰国宪兵参加中国(企业)活动事宜,他已获悉此事并下达了调查命令,目前正在调查中。

对此,他承认泰国受到各种新闻信息的影响,其中有真有假,但与赴泰游客情况相比,(游客)数量已算是很高。



记者表示泰国(是否)放任中国团体利用泰国及上述宪兵装扮人员情况作为诱骗其同胞的基地时,普唐表示并未放任且也没有人知道此事,但目前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遂正在严格调查中。

当被问及泰国人员执法不力是否会让免签成为此类人犯罪的漏洞时,他表示免签是一种手段让人前来旅游、创造经济,也承认所有事情都并非只有好的一面,有些也需要付出代价。各类发生的案件只是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所有游客前来都会如此。



在泰国狂飙的中国“微商”

背后的风险、面子与幻象

在热带的阳光下,“微商大军”正在泰国铺开它金光闪闪的舞台。

大巴车长龙、军装人员开路、会展中心人山人海——一场看似成功的“出海胜利”,在社交媒体的倒影中迅速变调。

镜头之外,是泰国社会突如其来的警觉、高层政要的下令调查,以及舆论对“谁给他们开了绿灯”的追问。

显然,这不仅是一场企业活动的风波,更是一场围绕资源、规则与信任的碰撞。



这个现象也提醒了外国考察团接待活动的主办方——别不切实际地塑造排场,否则以当下泰国紧张的“严查形势”,很容易“惊动泰国副总理”。

如果是外国特定行业的考察团,请几个泰国代表性嘉宾光明正大交流不就行了?

但是,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泰国军警开路?

这和前两年发生的“中国女网红让泰国警察接机开路”有什么区别?

公位私用,这明显违反泰国重要规定。



当“出海梦”变成场面工程

这些人,太爱面子,太爱场面,太爱排场。

为的只是微信朋友圈那句:我在泰国风生水起,快来投资我。

许多外国企业将泰国视为出海首站,是因为它看似更宽松、更友好、更容易撬动“政商资源”。

但当舞台变成过于铺张的场面工程,特别是牵涉到军警装束、高规格“护场”,这种视觉冲击就越过了审美,直抵权力象征的敏感线。

一边是百辆大巴车接送学员,一边是身着军服的人员在现场维稳——这场面不仅在泰国引发巨大争议,甚至在中国语境下都显得过于魔幻。

这不是传播,而是炫耀;不是拓展市场,而是制造豪华大场面幻象。



问题不在“微商”

而在“借势营销”的过度演绎

微商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当它与灰色话术、高收益诱导、夸大宣传相结合,便极易滑入“诈骗感知”的边界。

这次在泰国引爆舆论的关键,不是因为他们开了发布会,而是他们“似乎得到了军方、政坛背书”。

在一个高度重视制度层级、注重荣誉象征的泰国,这种未经正式授权却营造官方感的操作,是最危险的碰瓷。

无论这些军警装束人员是否真实在编,无论前总理是否“站台”还是只是被提名,只要场面制造了“泰国协助”的印象,问题就不再是营销策略,而是政坛符号的误用。



泰国的容忍边界

其实比我们想象得更紧

多年来,泰国被视为外资友好型国家,给了无数外国创业者落地“首站”的错觉。

但这次风波提醒我们:友好≠放任,自由≠没有边界。泰国社会对权力系统的尊重根植甚深,泰国军方形象被广泛用于正式宣传、重大仪式甚至泰国象征。

一旦外来企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借用”这些元素,不啻于触碰其政治神经。

换句话说,泰国在对外开放上有温度,但在制度权威上绝不含糊。



未来,请外国人别再“打泰国的擦边球”此次风波已经惊动副总理、军方、社交舆论,等于为所有在泰发展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未来,不能再靠“模糊”、“夸张”、“碰瓷式公关”取胜,否则终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在一个越来越重视规范与国际形象的泰国,如果外国企业不能摆脱“低门槛爆发式造势”的旧路,而不去构建真实服务、规范架构、合法信用,那么所谓的“远道走来”,很可能变成“被请出去”。



别让微商出海

变成形象的代价这场

外国“微商”在泰国的高调亮相,本可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的国际化尝试。

但当它与泰国军装、政坛、造势、争议裹挟在一起,所暴露的不只是商战技巧的低劣,更是对跨境文化、法律与尊重的无知。

如果我们真的想把生意做到海外,就要先学会收起权力幻象,尊重对方社会的运行逻辑。

泰国不只是市场,更是一面镜子,照出外国企业走出去的模样是否真的值得信任。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