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被骂”割韭菜“的导游生意,是怎么逆袭成为游客必选项的?

今年暑假,比气温更火爆的,非旅游莫属。很多热门地的门票,提前7天还抢不上,连黄牛都无计可施。刚过去的端午假期,3天的旅游收入就高达370亿。大家都说,报复性出游,紧跟着就是报复性收割。酒店涨疯了,北京青旅一张床都涨到了150块,机票更是涨了几倍。


好到简直像个“傻子”,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导游的“精明”印象。导游小祁的账号一夜涨粉几百万,连带新疆都跟着火了。甚至有游客说,原本计划去其他地方旅游,但因为他选择改变目的地去新疆,订单直接排到了10月,也要等着他。


与其说是旅游风口成就了今年导游市场的火爆,不如说是他们自己。

月薪3000到百万年薪,还招不到人
如果说过去活得最惨的旅游行业是导游,今年赚得最狠的也是导游。去年,旅行社还在大低谷,很多导游不是只拿3000元底薪,就是默默转行。然而今年却发生了大逆转:日薪从500坐地涨到1500元,不少旅行社,20万高薪招导游的通告连续挂出几个月。浙江一个小县城,更是开出了百万的年薪招导游,1300多人来应聘。


就算这样,旅行社们忙得团团转,也消化不了激增的订单量。“不是在带团,就是在准备带团的路上。”导游热往年也有,为何今年闹得如此沸沸扬扬?除了旅游复苏之外,还有两件事助推了导游的热度。第一件事,和导游行业的变化有关。这几年,东方甄选的董宇辉们下场,主播兼职导游,让直播+文旅,直接成了今年最火的流量打法。

如今的导游,不在网上有个几百万粉丝,都不好意思出来带团。比如以“心灵鸡汤”走红的普陀山导游小庄,所在旅行社一年接待游客2万人,全部来自线上,想跟团还得提前一个月预约。说白了,过去旅行社的门店组团,以及依靠组团社才能派单的传统模式,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线上的流量显然更大,只要有游客需求了,线上就可以直接给导游派单。

线上既是流量的放大器,同样也有最狠的舆论监督。只要发生不合常理,让游客不适的行为如强制购物,立马就会有人吐槽在网上,人设崩塌,所以导游也更不敢轻举妄动。导游小庄也曾袒露,现在这一行在网络上会被比较,人们一搜就知道谁讲得好还是差。第二件事,如今一个导游=老师+摄影师+护士+打假斗士……其实熟悉景区路线和文化,是做导游最基本的能力,没什么值得夸的。过去的导游,往往是常规的套路解说,游客听的也佛系,说白了就是走个形式。但现在的导游,可以卷到什么程度?不光是讲解有趣,还可以掏出单反给游客拍照。

有人被蚊子咬了,随时拿出医药设备;有人觉得路线无聊,直接给游客换攻略,方方面面照顾就算了,还喜欢“夹带私货”:网红导游诸鸣,专门跟游客定下了默契:买东西时,导游说“蛮好”最好就不要买了。甚至在“揭黑”上,他们也是知无不言。导游诸鸣爆料过景区里面乱收钱,假货横行现象,甚至直接劝冲动消费的游客,“多走一些地方,少买一些东西。”

时间长了,游客也被他们养得眼光越来越刁,“现在不敢说真话的导游就不算好导游”。

翻身不光是靠踩风口!
在过去的黑导游事件中,游客往往很被动。有的导游,直接摇醒在车上睡觉的游客,理由是“我讲你不听就是不尊重人”。还有的人,仗着有游客的身份证,直接威胁游客,不花钱买东西就不给吃饭、不给住宿。


其实人们不是反感导游,而是反感只图赚快钱的导游。导游诸鸣曾问游客什么是好导游,得到最多的回答是“不强迫买东西”,对于这些游客的需求,导游心知肚明,毕竟他们曾经也吃过很多苦。诸鸣刚做导游时,母亲被查出尿毒症,必须卖房治病。普陀山小庄,刚入行时生活极为窘迫,三餐都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过去穷苦的经历,也让导游们更加意识到,把钱花在刀刃上有多么重要。他们给游客的建议大多遵循一个原则:在保证钱花最少的前提下,玩的最开心。

良心导游给建议看似轻松,但背后并不容易。泰山网红导游娟姐,2年爬了泰山200多次,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里连续直播6个小时;脚扭过三次,前后还摔坏了4架无人机。黄山导游查理,在整个2021年,有280天都住在山顶,因为这样才能找到别人不知道的美景。70岁的导游杨建还在不断学习精进技能,“如果我们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起码也要有两三杯水。”

跟别的同行比,看似“很傻”、“很吃亏”,但现实证明,他们才是最大的聪明人。曾经有网友给某个网红导游发来一段敬老院的视频,坐着轮椅的老人拿着手机看他直播,还有位粉丝告诉他,自己的女儿脑瘫,每天都要看他的直播,一场也不落下。一位网友评论,“原来良心导游真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