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还想增购“阵风”让很多人都非常疑惑
这个梗主要来自几年前法国媒体对印度的吐槽,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印度在以88亿美元采购36架”阵风“,并收到全部货物后,就开始以”交付延误、性能与预期不符“等因素,要求重新审查支付协议,甚至是以货物和印度货币冲抵货款。法国当然不接受,但战斗机已经在印度手里,实际上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局势就僵住了。等到印巴空战结束,“阵风”惨败于歼-10CE,印度不付尾款的理由就更充足了。法国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以零部件供应和维护保障为条件,迫使印度支付货款,不过在后者以“阵风”口碑要挟的情况下,其实也只收到了很小一部分。

▲歼-10CE确实赢得很漂亮
因为法国媒体把这件事情捅了出来,并且明确提到印度一共只付了大约40%的货款,所以传播得非常广泛。其他国家基本都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只有印度内部舆论普遍对这种做法评价很高,看得人目瞪口呆。此外,在印巴空战结束,“阵风”口碑大跌后,印度向法国施压的第一份收获,就是拿到了本地生产零部件的权限,这也是“阵风”第一次在非法国领土生产,之前一直以保密为由,坚决拒绝其他买家的组装请求,可见印巴空战对“阵风”的影响之大。印度之前好几次提起要增购“阵风”,但最后都无疾而终,这次只花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梳理好各方利益,将方案报到印度国防部,乃是史无前例的速度。

▲印度空军这次真的反应速度很快
从技术上来讲,本地组装生产、获得源代码最大的价值,是意味着后续维护和升级,基本不再依赖原厂家,完全由印度自己做主。这就意味着哪怕印度完全不付尾款,理论上只要收到战斗机,也不用再担心后勤和维护问题。换句话说,230亿美元采购114架“阵风”确实很贵,但要是只付四成92亿美元,均价甚至不到1亿美元,性价比就直逼歼-10CE了。已经吃过亏的法国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始终不同意提供源代码。而印度现在虽然已经递交了采购方案,但只要钱没付,一切皆有可能,通过明确采购意向迫使对手让步的例子,印度也干了不是一次两次了。

▲单价不到一亿美元的“阵风”确实很香
怎么说呢,印度明明有非常理想的外交环境,自身也确实投入了海量资源,结果却是今天的糟糕模样,一方面确实受拙劣的工业布局影响,但这种喜欢占小便宜,缺乏宏观规划才是最致命的。作为对比,中巴联合发展的“枭龙”,最开始巴基斯坦是看不上的,等到中航工业已经基本完成早期设计,并同意提供研发费用,巴基斯坦才在1998年正式加入。而“枭龙”从量产开始,第一条生产线就设置在巴基斯坦,如今出厂数量已经超过150架。

▲“枭龙”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
中航工业不仅通过输出核心设备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还凭借“枭龙”的优秀表现,将歼-10CE出口到巴基斯坦,并把握住印巴交战的机会,一夜成名。同时,巴基斯坦也通过“枭龙”节省了大笔开支,并且还有积极对外出口,从中分享利润的想法。这种双方合作双赢,各取所需的思路,才是真正高明并获得盟友信赖的方式。印度自以为得计,在交易中占尽便宜,恍然不知自己已经失去了最关键的信誉。

▲但收获也确实不小
印度的军事发展资源数倍于巴基斯坦,却始终无法占据绝对上风,这次甚至出现惨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战略上过于短视,没有能真正依赖的盟友。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然也有一些小缺陷,但在大问题上从来不含糊,行事也一直都有自己的风格。从这一点来说,印度未来也很难看到彻底压制巴基斯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