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和普京“撕破脸”,中印的反应高下立判——印度第一个落井下石,中国依旧不动如山。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制裁俄罗斯两家石油公司后,一位知情人士在第二天便向路透社表示,印度国有炼油厂正在审查其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文件,确保不会直接从这两家公司进口石油。

【美国对俄罗斯下狠手,印度第一个落井下石】
这两家公司分别是俄罗斯石油公司与卢克石油公司,它们是俄罗斯最大的两家石油生产商。根据制裁公告,美国政府要求各方必须在11月21日前终止与这两家公司的交易。
不得不说,为了给特朗普政府展示“愿意积极配合制裁”的姿态,印度方面的动作是真够快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了行动。
相比之下,中方则“不动如山”——同样是大国,但不论是实力,还是战略定力,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这种对比就很明显了。
当时特朗普政府曾威胁称“如果中印继续购买俄油,美国就将加征100%关税”。而面对特朗普的威胁,中方没有任何动摇,该怎么进口照样进口。
而印度这边则乱了手脚:先是国有炼油厂停止进口,然后眼看特朗普无意降低,甚至增加对印关税后,莫迪政府才在8月中旬下令恢复了进口。
左右横跳,前后反复,这就是印度在对外政策上的“底色”。
别看莫迪9月初在访问中国的时候与普京相谈甚欢,后者甚至邀请莫迪坐上自己的专车,一路私聊长达50分钟,后续的正式会谈都被迫推迟。但转过头回来,莫迪照样对特朗普笑脸相迎,该配合制裁的时候绝不拖沓。

【莫迪9月初在访问中国的时候与普京相谈甚欢】
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而来。
莫迪与普京在北京见上一面后不久,很快就传出消息称,为了让印度更多地购买俄油,俄方向印度炼油厂提供了更大的进口折扣,从7、8月份的每桶1优惠美元增加到了每桶优惠2~2.5美元。
拿到更大折扣的印度炼油厂,也是毫不客气地疯狂下单。数据显示,10月前的半个月,印度平均每天自俄罗斯进口石油超过180万桶,环比增长约16%。
而如今印度又展现出一副愿意积极配合对俄制裁的姿态,则是因为美印关税谈判正处于“临门一脚”的状态。印媒“mint”本周二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美印已经“非常接近”达成一项贸易协议,根据该协议,目前美国对印度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有望降低至15%左右。
消息人士指出,印度能源进口和开放农业市场是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核心议题。作为降低关税的交换,莫迪政府将逐步减少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

【作为降低关税的交换,莫迪政府将逐步减少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
问题来了:如果印度不买俄罗斯的石油,那么这个缺口将会是相当大的——光从中东进口是远远不够的,肯定是要从美国买的。
特朗普喊话让中印减少俄油进口,施压俄罗斯停止战争只是一个表面的理由,真正的动机是希望中印增加对美国的能源进口。
《印度时报》则爆料称,美印之间的这份贸易协议涉及的范围和规模“非常大”,预计将分阶段敲定并执行。其中,贸易协议的第一阶段内容将于10月底至11月初敲定,协议的最终目标是在2030年前,将美印双边贸易额增加至5000亿美元。
5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去年美印贸易额不过1288亿美元,美印要用5年的时间让贸易额增加近3倍,接近中美的贸易额水平(去年6882亿美元)。

【5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去年美印贸易额不过1288亿美元】
而由于关税,自今年5月以来,印度对美国出口已经连续四个月下滑。关税涨到50%后,9月更是环比暴跌20%,单月对美出口额只有55亿美元。
从目前美国和印度的实际客观情况来看,暂且只能把这种目标当作“画大饼”。反正给特朗普“画大饼”的也不止印度一家,欧盟、日本、韩国都在这么做。
其实现在这些国家也发现了,先给特朗普“画大饼”解决眼下的关税问题,然后再慢慢讨论怎么实现“大饼”,是一种解决关税问题的可行方式。反正只要有了“大饼”,特朗普就能有材料对内宣传“胜利”。
同样的道理。印度“愿意积极配合对俄制裁”,只是一种姿态,专门做给特朗普看的——至于实际操作上,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一方面,印度国有炼油厂跟俄罗斯之间的交易,一般都是通过中间商进行,而中间商并不在美国本轮制裁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印度目前从俄罗斯进口的大部分石油,其实都是印度私营炼油企业进口的,而且国有炼油厂。
莫迪这一步既算“配合了美国”,又给自己留了后路。表面上响应美国制裁,实际上仍在维持俄油的交易渠道,只是把交易方式换得更隐蔽一点。印度的算盘很清楚:既要稳住华盛顿,也不能得罪莫斯科——左右逢源、两边讨好,这才是印度外交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