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战区》网站的相关报道
美国《战区》网站近日刊文指出,美国急需生产成千上万架低成本无人机,尤其是远程自杀无人机。原因很简单:俄乌战场已经证明,这类无人机模糊了巡航导弹与无人机的界限,成本极低,数量可以淹没任何防空系统。而五角大楼过去却只专注于高端无人机,比如“全球鹰”“死神”和X-47B。结果是,美国手里尽是些价值上千万美元的先进无人机,却没有几款能批量生产的低端装备。
相比之下,俄罗斯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据估计,到2026年,俄军年产量将超过5万架各类自杀无人机。其核心思路就是“够用就行”,平台成熟、动力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快速迭代改进。而乌克兰方面虽然不断宣称每天击落大量俄军无人机,但美媒清醒地指出:这恰恰说明乌克兰耗掉了多少防空导弹。几万美元的无人机换掉几十万美元甚至几百万美元的导弹,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美国虽然意识到问题,却迟迟无法行动。最大障碍有三点:
一是供应链。廉价无人机所需的发动机、复合材料机翼乃至飞控系统,大多由中国企业掌握,美国本土要么没有产能,要么价格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就连乌克兰自行组装的无人机,都不得不大量依赖中国零部件。
二是采购逻辑。美国军工体系习惯于研发高单价装备,五角大楼也倾向大合同、大项目,小打小闹的低端无人机项目根本难以引起兴趣。即便有企业仿制“见证者”-136,也只被当作靶机生产,数量少得可怜。
三是思维惯性。美国军方押注未来冲突是“短促激烈”的,认为只要高端武器足够先进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对“便宜、能堆数量”的无人机兴趣寥寥。
这就造成了荒谬的局面:俄乌冲突、红海战场甚至中东小国的作战,都让美国亲眼看到廉价无人机的威力,却迟迟拿不出解决办法。美媒甚至调侃,美国原本是“嘲笑菜俄”,后来是“理解菜俄”,结果现在只能“羡慕菜俄”。

与美国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庞大的工业能力。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经营性无人机数量达187.5万架,相关企业超过1.4万家,从业人员22.5万人。仅广东省一年无人机产量就接近700万架,全国年产更是超过千万。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统计的还是民用无人机,军用产能则更为隐蔽。更关键的是,中国具备跨行业转化能力。伊朗“见证者”-136的发动机本质上就是摩托车机型,而中国年产摩托车近2000万辆、电动自行车近6000万辆、手机过亿部。如果国家有需要,完全可以把部分产能转化为无人机生产。换句话说,中国不仅能年产千万架无人机,而且还能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扩大规模,达到让任何对手不寒而栗的数量级。

美媒之所以呼吁美国立刻量产“伊朗小摩托”,背后是无人机作战模式对防空体系的颠覆。自杀无人机速度不快、技术不复杂,理论上容易拦截。但问题在于数量:几十架、上百架蜂拥而至,再昂贵的防空系统也顶不住。更尴尬的是,拦截代价失衡。一个5万美元的无人机,如果迫使对手消耗一枚100万美元的防空导弹,那就是十几倍、几十倍的成本差。
这在俄乌战场早已得到验证。乌克兰不断宣称击落俄无人机,但与此同时其防空系统库存日渐告急。以色列在对付胡塞武装无人机时,也被迫动用标准-6导弹,单次拦截成本高达400万美元。这种“赔本买卖”,长期打下去绝无胜算。

CNN9月中旬报道称,美军士兵正在得州基地接受FPV无人机训练,但对大多数士兵来说,这仍然是陌生领域。美国陆军将领承认,“下一场战争的第一场战斗,将涉及前所未有数量的无人机”,问题是美国的产能和经验远远不足。甚至连乌克兰都向美国提出“帮你造无人机”,希望以经验和产能换取更多资金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把美国的困境暴露无遗。
而中国却处于相反状态。中国企业不仅能支撑庞大的产量,而且价格优势明显。美国企业高管就直言:“不用中国零件,成本可能高出100倍。”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无人机市场,特别是消费级和商用领域,几乎被中国企业全面垄断。更何况,中国军方早已将无人机纳入系统化作战思维,从蜂群战术到电子战无人机、反辐射无人机,中国无人机体系覆盖从低端到高端的全谱系。

显然无人机已经改写了现代战争。美国尽管在高端无人机领域仍有优势,但在最关键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能力上,却落后于俄罗斯,更远远落后于中国。对美国来说,这不仅仅是军工体系的问题,更是国家工业能力的局限。
反观中国,凭借庞大制造业体系和灵活的产业转化能力,一旦需要,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年产千万甚至数百万级军用无人机的能力。对于美媒的担忧,中国显然更淡定。毕竟,在现代战争中,数量往往就是胜负手。美国焦虑的背后,其实正是对“中国制造”这四个字的深深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