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款隐身机曝光 歼-35同款设计 抢韩国饭碗?(组图)

近日曝光的洪都新型双发串列座教练/轻型战斗机再度引发军迷热议——机体线条带有明显折线隐身设计,垂尾造型与歼-35相近,坚固的双前轮三点起落架显示其具备舰载适配潜力。若以“低成本隐身化、训练兼作战”的思路定位,这款飞机既可能成为海航的专用舰载教练,也极具走向国际市场、与韩国FA-50直接竞争的潜力。



从公开流出的照片与此前网上流传的专利图可见,该机采用串列双座、双发布置,机身多处折线与边条翼设计暗示了有限的隐身处理。垂尾外倾、倾斜式V尾的造型与已服役的歼-35有相似性,说明歼-35上成熟的尾舵折线设计已被下放到成本可控的中端平台。机首的灰色探测器锥、疑似小口径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位置,以及翼尖挂点,都指向“高教机兼轻战机”的定位。坚固的双前轮三点式起落架则明显为航母弹射/拦阻着舰或短距降落做了适配准备。



按目前线索,这款飞机在设计上把“教学+作战”二者结合为核心:一方面保证学员与教员的串列座舱布局与先进座舱仪表、HUD与数字化飞控,赋予良好的训练体验与过渡性;另一方面保留武器挂点、基础雷达舱与双发动机冗余,为执行空中拦截、近程对地/对海攻击提供条件。相较于以训练为主、作战能力被动的传统高教机,这款机显然把“可战用”作为出厂即兼顾的能力,从而降低后期衍生战机改装的成本与时间。



双前轮、加固前三点起落架与边条翼在低速大迎角下的可控性,是航母起降的关键物理条件。现阶段中国航母向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发展,迫切需要匹配的舰载教练机以替代高耗损的歼-15/歼-35进行日常训练与触舰动作练习。这款新机若能完成舰载适配(着舰钩、拦阻装置接口、折叠翼或改装后座舱布局),将极大提升舰载飞行员培养效率,并显著延长主力舰载机的寿命,节约军费与维护成本。



外贸市场上,FA-50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教练机出身、轻战机可扩展、使用成本低”。这款新机在定位上高度契合这一需求:更低的采购与后勤成本(若国产化发动机与系统成型)、更强的作战兼容性和无西方出口限制的政治便利,都会成为其优势。同时,若隐身设计与小口径雷达成为量产标配,其在同价位机型中甚至可能呈现“降维打击”——以较低成本获取部分第五代特征带来的战术优势。唯一的不确定项在于发动机可靠性、航电成熟度与出口客户的战术取向;但这并不足以动摇其在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该机型的出现还说明了很重要的一点,即隐身与先进技术的“下沉化”——从歼-20、歼-35到如今的高教机设计元素被普遍采用,说明核心设计理念、加工工艺与材料成本正变得可控。对外来客户而言,这意味着花更少的钱能买到“看起来更先进”的机型;对中国航空工业而言,则意味着形成从研发到量产的闭环能力,加速产业链成熟。



综合来看,这款新型双座双发教练/轻型战机并非简单的“黄皮原型”,而是一款经过战术思考的产品:既为中国海军航母群提供更高效的训练平台,又为外贸市场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廉价隐身化选择。它在技术上借鉴歼-35的成功经验,在产业上利用洪都的教练机研制传统,在战略上满足中国海空力量训练与低端出口市场的双重需求。若后续能在发动机可靠性、舰载适配和航电系统上尽快定型并量产,面对FA-50等竞品,它不仅会抢夺订单,更可能重塑中低端战机市场的竞争秩序——这,正是一种现实而低调的“降维打击”。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