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磁轨道炮+反导拦截”这对组合听起来很熟悉吧?没错,这就是近年日本正在“飞鸟”号试验舰上测试的中小口径电磁轨道炮。果然被笔者之前的猜测说中了——美国明面放弃了电磁轨道炮项目,其实却通过与日本分享相关技术的方式暗中推进,等到技术成熟了再重新复活。美军这种招数,不得不防!
报道称,法国“海军新闻”网站透露,通用原子公司正在恢复其电磁轨道炮技术,以便将其融入美国不断扩大的防空和导弹防御体系,包括关岛防御系统和金穹反导计划。

多任务电磁炮系统在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展出,该系统能够以高达 6 马赫的速度发射钨弹头射弹,被誉为针对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威胁的终端防御解决方案。通用原子电磁系统(GA-EMS)武器负责人、前美国海军电磁炮项目经理迈克·拉克尔声称,原先困扰美国电磁轨道的轨道高温磨损等技术挑战已经得到解决。
他在演讲中强调,目前关岛的防御系统是针对朝鲜使用少量导弹进行有限攻击的场景而设计的,但如今关岛面临的最大威胁已经变成了中国的远程火力攻击,包括东风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美国方面认为,中国研制了可隐藏在商船中的集装箱式巡航导弹,因此“关岛附近看似无害的商船可能隐藏着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发射器”。考虑到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领先优势,届时关岛可能会同时面临“由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群组成的中国多种火力的饱和攻击”。
更进一步讲,美国本土的导弹防御能力更为薄弱,“中国开发了集装箱发射的无人机群,这些无人机群可以通过美国边境走私,并预先部署在美国关键军事设施附近。这种来自美国本土的无人机突袭可能难以阻止。”

早先半路下马的美国电磁轨道炮
美方认为,面对大规模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除了技术尚不成熟、容易遭受天气影响的定向能武器外,电磁轨道炮是另一种能够高效拦截、同时弹药成本低廉的反导方案。而通用原子公司这次复活的电磁轨道炮,就是延续这条技术路线,已经与早先美国电磁轨道炮用于先进主力水面舰艇打击陆地目标的设计方案截然不同。报道认为,这种转变可能源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已经缺乏改装潜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老化和翻新成本过高,以及DDG(X)项目进展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已经没有适合安装电磁轨道炮的平台。
笔者此前介绍过,美国电磁轨道炮原先要求初期炮口动能达到20-32兆焦,后期提升至64兆焦;炮口初速必须超过每秒2500米;射程370公里,射速每秒10发;同时导轨使用寿命需达到1000发以上。即便后来被现实“教做人”之后,美国海军下调指标后,要求出口动能32兆焦,射程200公里,结果发现“一系列无法克服的问题”,最终整个项目下马。
《亚洲时报》提到,在美国电磁轨道炮项目下马的同时,日本却在该领域突飞猛进——但日本选择了更为务实的路线,主打中小口径弹丸用于反导拦截任务。

日本飞鸟号试验舰上的电磁轨道炮
2023年,日本自卫队正式推动40毫米电磁轨道炮原型上舰测试,主要确认轨道炮与船只的兼容性,并获得有关船舶安装对轨道炮影响的数据,据说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结果。2023年10月,日本宣布搭载该原型炮的“飞鸟”号试验舰已完成“全球首次海上轨道炮实射测试”。
2025 年 4 月,飞鸟号上的电磁轨道炮原型已达到每秒2000米的初速,并“基本不会磨损导轨”。2025年9月,日本电磁轨道炮以接近7马赫的速度击中了一艘靶船,未来它将用于拦截高超音速导弹威胁,并减少对“标准-3”这类昂贵反导拦截导弹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电磁轨道炮领域的快速进步,被普遍认为是得到美国的技术支持,日本防卫省相关技术人员多次前往美国,例如从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一位日本工程师被借调到美国海军研究机构,并同参与美国电磁武器开发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防卫省甚至直言愿意以日美合作的方式推进研发工作。如今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复活电磁轨道炮项目,并选择了与日本相同的发展思路,这背后的技术关联一眼就能看清楚。


相比早先曝光的电磁轨道炮,中国如今在该领域又有了重大突破
当然话又说回来,日美在电磁轨道炮方面的进步,我们需要关注,但要说能对咱们构成多少威胁,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亚洲时报》列举了中国近年在电磁轨道炮的重大突破:
2024年5月,中国用电磁轨道炮发射了一枚智能制导炮弹,速度超过5倍音速,进入了高达15公里的平流层高度;2025年7月,中国推出了新型电磁轨道炮”,能够将60公斤重的弹丸以7马赫的速度发射到400公里之外,相比2018年的电磁轨道炮原型有了重大飞跃,能以火炮的成本实现与导弹相当的性能。
笔者无从证实这些说法的真假,但中国在国防相关领域的进步,全世界都知道,大概也很少有人会不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