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设想了未来可能在台海与南海爆发的中美战争,承认中国拥有庞大的远程导弹库,尤其是各种航母杀手,已经让美国海军不敢轻易靠近亚洲海岸。
因此,他建议美军改写剧本,不再依赖航母战斗群,而是通过雷达、廉价精确打击武器、潜艇与无人系统、以及分布式节点与盟友基地,重建所谓的威慑力。
表面上,这是一篇技术性分析,试图给美军应对中国拒止体系出谋划策,但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和军事并无直接关系,也不是畅想美国能够打赢,而是说要通过智斗避免开战。
文章最后在总结中写道:未来在台海与南海的较量,不会由谁先开火决定,而取决于哪一方能让对方相信——一旦开火,双方都将失去所需的稳定。

(美媒报道截图)
从军事角度来看,美媒提到的方案,就不怎么实际。
作者的整体思路是,在中国家门口打造一个“防御泡泡”。也就是说,从之前的进攻性围堵,变成防御性围堵,将中国的拒止体系,搬到中国周边的美国势力范围内。
但目前来看,这种想法完全停留在纸面上,即便现在全力开始打造,距离形成体系防护也遥遥无期。
至于廉价打击武器计划,看看美国的廉价无人机计划就知道,涉及廉价两个字的战略,意味着军工复合体捞不到太大的油水,指望谁去推动?
而从地缘政治来看,周边的这些盟友,恐怕不会有多少配合美国的,没打起来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真打起来,又有谁真的会给美国当出头鸟?
美媒假定自家航母被攻击的时候,四面八方的盟友都会提供保护,但这些国家真要插手,他们自己就会变成靶子,又靠谁来保护呢?

(美国军舰)
所以美媒的这篇文章,写着写着自己就虚了,开始说什么智斗,意思是硬刚是刚不过了,得靠脑子,就是所谓的先让对方相信,一旦开火,双方都将失去所需的稳定。
这就是最奇葩的地方,当你自己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不就代表你自己先相信了吗?
这个说法,有吓唬人的意思,但它又不是传统的那种吓唬人,说我多么多么强,你要不听话我就把你怎么怎么样了,而是通过真打起来之后咱们都不好受来吓唬人,说明整个威慑的逻辑已经变了。
以前美国打伊拉克,打阿富汗,舆论肯定不是这样,直接怼过去干就完了,但现在面对中国,遣词用句都得小心翼翼,因为已经装不起了。
所以文章试图让中国考虑的,不是打不过美国怎么办,而是开打了中国自己也会不稳定这种情况,寄希望于中国不会对美国动手。
(美军入侵伊拉克)那么这也就算不上什么智斗了,通俗地讲,就是只敢动嘴,不敢动手,把退让粉饰为理性,这就是帝国衰退的典型征兆。
而所有这些措辞变化的背后,是对现实的恐惧:他们知道,一旦真开打,真正扛不住的,是美国自己。
当一个国家需要靠让对方相信来维持威慑,它自己已经信了——信了自己赢不了。
如今的美国舆论,越来越像是给一个落魄贵族做心理辅导,充分说明,来自霸权主义的无法无天,已经从美国人的骨子里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挽尊,以便让美国上下体面的接受这个过程,并实现稳定的过渡。
毕竟越是穷途末路,越是丧心病狂,美国现在还有一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路可以走,万一真的因为不甘心失去霸权而走极端,换来的将会是毁灭。

(中美对抗)
综上所述,这篇所谓的战略分析,其实就是在自我安慰和排解,它暴露的不仅是美国的军事弱点,还有心理层面的坍塌和焦虑。
在中国看来,世界上本没有修昔底德陷阱,但是美国显然不这么认为,因为美国始终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待中国的伟大复兴,认为中国超越美国之后,就会像美国一样称霸全球,甚至是把美国的那些损招、坏招都用回到美国身上。
而从现实来看,美国内部正在接受没有修昔底德陷阱的观念,但并不是因为它真的理解了中国,而是逐渐认清,自己在实力层面,经受不住一次修昔底德陷阱式的对抗